专栏名称: 盘古智库
盘古智库的官方账号,天地人和、经世致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盘古智库

【解读】万喆:拉美金融自由化反思录

盘古智库  · 公众号  ·  · 2017-08-03 21: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些拉美国家就是这样的一块“试验田”。


从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一些拉美国家的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则较低,在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M2(广义货币,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与GNP(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仅为20%。拉美的金融自由化便从这几个国家开始。


在智利,金融自由化改革始于1974年,至1976年即完成。在阿根廷,金融市场化改革于1976年启动,大额可转让存单利率被放开。1977年,阿根廷全面加快改革进程,放开所有存贷款利率,取消银行信贷管制,废除其一直推行的100%的高准备金制度。同时,阿根廷开始制定和实施新的审慎管理条例。


为了推行金融自由化,智利、阿根廷等国采取了诸多政策:放开利率,大幅减少甚至取消信贷限制;放开市场准入,降低金融部门的进入壁垒,降低银行准备金要求;放开市场,允许在国内开设外汇存款账户,放松外资流入和流出的限制;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等私有化。


金融自由化政策立竿见影,金融中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储蓄和信贷迅速增加。


然而,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冲击也十分明显。


在智利,由于金融监管乏力和银行制度不完善,在1977~1983年间,平均实际利率高达50.8%。在超高利率水平上,储蓄和投资自然没有明显增长,实际利率与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44,未带来稳定的经济增长。


在阿根廷,1980年3月,一家大型银行倒闭,成为其金融危机的开端。储蓄存款向几家看似更安全的银行转移,其他银行在挤提的威胁下惶惶不可终日。5月,政府被迫干预其他金融机构,接下来一年间总共清理60多家金融机构。金融危机中,阿根廷身陷严峻的经济形势:实际汇率高估、大量资本外逃、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衰退、金融体系和其他部门背负大量国内、国外负债。


在拉美的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这些国家外债大幅增长,金融机构热衷于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这些国家资产价格陷入极其不稳定的局面。终于,拉美多个国家相继爆发债务危机。1982年,墨西哥陷入债务危机,拉美各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国际资信急剧下降,往日趋之若鹜的国际资本迅速撤离。拉美国家本就严重依赖外资,其经济危机被进一步加重,国民经济基本陷落。


最终,大多数银行被收归国有,拉美的第一次金融自由化进程趋于停止。


再试,再危机


虽然遭遇坎坷,但彼时金融自由化思潮正盛。20世纪80年代末,金融自由化卷土重来,且范围更大,除了海地、巴拿马、苏里南,几乎整个拉美大陆都被卷入,到90年代上半期更是达到高潮。


除了过去的措施外,拉美将第二次金融自由化重点放在了积极引进外国银行、私有化国有银行等方面。它们认为,外国银行的进入能带来资金、遏制资本外流。


另外,据美洲开发银行统计,1990~1995年间,拉美国家从金融服务业私有化中获得146.8亿美元收入,占私有化总收入的23%,其中银行私有化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相较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此次国有银行私有化的规模更广、力度更大、速度更快。


然而,第二次全面金融自由化却让拉美各国的国际收支急剧恶化。从1994年到1998年,整个拉美的贸易收支逆差从约250亿美元上涨到超900亿美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