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聚焦威胁国民健康的疾病,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开发一批急需突破的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医疗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优化疾病防控策略,显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专栏3:疾病防控研究
1.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
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研发30-50项先进诊疗技术和50-80项基层适宜技术,建立10-20个区域重大慢病临床大数据中心和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中心,建成包括至少300家市级医院和800家县级医院的覆盖全国、运行高效的研究协作网络,有效控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2. 重要传染病防控研究。
继续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降低“三病两率”和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科技瓶颈问题,以创新性的技术、方法、策略、产品为主要攻关方向,着力发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者向肝癌转归的新技术和新策略,进一步发展适合我国人群的艾滋病综合治疗方案和新型预防与干预技术,着力开发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实现突破。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建设,形成聚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平台和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加强细菌耐药风险评估、新型抗生素及替代品、疫苗、临床耐药菌感染诊断、治疗与控制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研究。
3. 常见多发病防控研究。
围绕消化系统疾病、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眼耳鼻喉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病、地方病和职业病、妇儿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突破一批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筛选80-100项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适宜技术,研究规范化诊疗方案,提高常见多发病防控水平。
4. 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针对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覆盖全国的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4-5种避孕节育、防治不孕不育的适宜技术,7-8种新产品及标准规范,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5. 重点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研究。
研发包虫病疫苗、防治药品与检测试剂,开展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系统评价。加速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监测预警、快速诊断等技术和防治药品研究,研制消除血吸虫病技术规范。研究疟疾病例追踪溯源、检测筛查、媒介和药物抗性监测以及输入性传染源传播风险评估等技术。开展碘缺乏、水源性高碘危害、地方性氟(砷)中毒等地方病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适宜的防治技术,建立防治技术转化示范点并逐步推广应用。
6. 重要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针对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开展规范的流行病学研究,结合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以及重点疾病大型队列的建立,系统监测我国重点疾病的疾病谱变化情况,为发病机制、疾病防治等研究提供证据。
7. 临床医学检验标准研究。
开展我国各年龄段人群生理指标标准值研究,制定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相关检验医学实用准则,推动临床检验金标准的建立和标准物质的研制以及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实施。
8.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选择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重大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与心身疾病等疾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临床评价、疗效机制等研究,形成诊疗指南,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四)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围绕儿童、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强常见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营养、儿童疾病预防技术和健康评价工具、妇女重点疾病防治技术和保健服务模式、老年健康评估、老年共病、伤害防治及综合防治技术、智能康复技术与产品等研究。
专栏4:重点人群健康保障
1. 儿童和青少年健康。
研究发育源性疾病、罕见病、生长发育不平衡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及其成年疾病早发风险的影响,加快研发营养缺乏与过剩的干预技术,开发儿童青少年体格、机能、素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发育量表及共享应用的适宜技术。
2. 妇女健康。
围绕女性恶性肿瘤、生殖系统感染、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妇女重点疾病开展早期预警及干预技术研究,建立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探索更年期等妇女特殊时期的新型保健服务模式。
3. 老年健康。
开展大型队列研究,判定与预测老年健康的指标、标准与方法,研发可穿戴老年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探索老年综合征和共病的发病过程与规律,研发综合防治适宜技术、指南和规范,构建老年健康管理网络。
4. 残障人群健康。
重点开展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认知康复、中医康复等技术研究,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实施互联网+科技助残行动。
(五)开发医药健康产品
加快临床急需药物研发,开发创新药物,强化药品质量安全保障;加强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推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减少进口依赖,降低医疗成本;开发健康监测产品,实现个体化健康干预和持续改进。
专栏5:医药健康产品
1. 药物研发。
继续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制完成30个左右创新性强、防治重大疾病、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针对重大疾病防治或突发疫情等用药需求,研制完成20-30个临床急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重大品种,并切实解决产业化技术瓶颈问题;推动自主创新药物和高端制剂在发达国家完成临床试验或药品注册;依托重大品种研制,突破制约新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新药创制的科技制高点;提升已建核心平台的服务水平、辐射带动的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申请/授权专利1000项以上,持续推进专项品种和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
2. 医疗器械研发。
重点突破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重点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新型植入装置、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基层适宜的诊疗设备、移动医疗等产品。推动适宜、高性价比通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医疗器械技术及装备升级,完善设备标准体系,加强医疗器械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应用。
3. 康复辅具研发。
重点发展老年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领域的产品,加快人机智能交互、照护机器人、3D打印、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具中的集成应用。
4. 健康监测产品研发。
基于可穿戴设备和移动通信等获取的健康相关数据,构建以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中国人群健康指标和常用检验指标、整体多维度健康测评、低负荷/动态连续人体参数测量及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产品。
5. 医药健康产品评价研究。
开展健康产品应用、疾病防治技术设备的临床应用功能评价与性能测评方法研究,科学、安全、有效地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逐步建立相关评价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完善技术管理和市场管理;建立健康与疾病防治技术的质量保证技术平台,开展卫生与健康领域创新技术应用的质量保证技术研究。
(六)发展新型健康服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