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螺旋
解螺旋——医生科研最好的帮手。无论你是科研零基础,抑或初窥门径,你都可以在解螺旋获得极大的提升,从而面对基金、论文、实验游刃有余。解螺旋课堂是所有热爱科研技能学习的医生聚集地,解螺旋会员是医生科研全方位的贴心助手,加入我们,体验改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解螺旋

核小体的神奇力量!研究表明:核小体的凝聚性与基因表达显著相关,揭示基因组3D组织的电荷驱动机制!

解螺旋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5-12 18: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研究发现



核小体的内在生物物理特性与基因组组织的关系:研究表明,单个核小体具有足够的信息来编码基因组的三维组织,特别是在A/B区室的分隔中。通过对天然单核小体的纯化和使用生理浓度的多胺来测定其凝聚性,发现A区室的染色体区域具有较低的凝聚性,而B区室的区域则具有较高的凝聚性。染色质聚合模拟显示,仅使用凝聚性作为输入参数(不依赖于任何转录因子),即可重现A/B区室的分隔。此外,凝聚性与基因表达呈强烈的负相关,特别是在启动子附近和细胞类型依赖的情况下。这表明,单核小体的生物物理特性与基因的开启或关闭状态相关。

电荷-电荷相互作用在基因组组织中的作用: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核小体的凝聚性主要是由电荷-电荷相互作用驱动的。通过使用不同的凝聚剂(如多胺、钴六胺、聚乙二醇、钙离子等)进行实验,发现这些离子凝聚剂在染色体范围内的凝聚性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此外,计算机模拟显示,仅使用核小体的凝聚性作为输入参数,可以预测A/B区室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小体的内在凝聚性在大规模基因组区室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凝聚性主要由电荷-电荷相互作用介导。

03



临床意义



由于核小体的凝聚性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特别是在启动子附近,该研究可能会影响到如何探讨某些疾病(如癌症)中基因表达失调的机制。此外,核小体的凝聚性变化可能在某些遗传或环境压力条件下(如多胺缺乏)导致染色质的异常组织,这为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些结果提示,调整核小体的凝聚性可能成为治疗某些基因表达异常疾病的新方法。例如,通过调节细胞内多胺的水平,可能改善某些由于染色质结构异常而引发的疾病的症状。这为我们理解和干预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0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