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推进国资国企治理现代化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4-01 19: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指导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提升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31.4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1.4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6万亿元,2013年至2024年累计上交税费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7、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28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主动实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202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7个百分点;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截至2024年底累计在140多个共建国家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涉及金额超万亿美元;有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领域的布局比重超过70%,在应对疫情、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挑战和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新征程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将指导推动国有企业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履行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功能使命。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持续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的专业化平台,着力当好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作用,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持续深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促进国有企业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增强与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推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增强战略协同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国有经济重大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加强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的统筹推动和督促落实,推动国资监管政策与各部门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之间的协调,定期开展相关配套政策一致性评估,切实提升政策供给质量,打通政策执行落实环节“中梗阻”,最大程度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支持国有企业全面创新的制度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2022年至2024年中央企业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截至2024年底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24个,在“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新征程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将指导推动国有企业自觉担负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着力构建融入国家总体部署、组织央企合力攻坚、推动企业主动突破的三层联动攻关体系,指导推动企业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生物技术等领域加快攻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凝练提出涉及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大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需求,努力解决一批底层技术和根技术问题;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颠覆性领域加强布局,加快打造一批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动国有企业强化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任务,牵头梳理产业链“堵点”“卡点”,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等建立多种形式合作关系,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促进创新链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升;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能力,使真正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脱颖而出;主动向全社会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健全常态化产学研成果对接机制,积极推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促进原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立鼓励全员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 健全符合科技工作规律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管理机制;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科研规律,更大力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保障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攻关。

三、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产业升级的制度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④。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端发力,一方面抓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中央企业带头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积极参与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实施“AI+”专项行动,不断向产业链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拓展延伸;另一方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启动实施产业焕新行动和启航行动,2024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1.8%,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9个领域实现部分关键技术、关键标准和关键产品突破。新征程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将指导推动国有企业立足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大力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国有企业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攻关、工艺升级、产品打造等多种途径,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带头落实能源、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开发推广更多绿色产品,抢占绿色发展先机。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突出分类施策,对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装备、电力装备等优势领域,推动国有企业加强集群式发展,更好促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对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具有发展基础但未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推动国有企业加大布局力度,抓紧迎头赶上;对于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鼓励国有企业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影响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