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更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国内茶艺已变成小众文化,复烧成功后的木叶天目盏,并没有恢复它在宋时的“尊贵地位”。
甚至除了“行内人”,几乎无人知其价值,复烧成功后的木叶天目,也大多是被日本人收藏。
但即便国内“无人赏识”,将木叶天目盏复烧成功的匠人们,依旧不想止步于此,他们不断尝试着将木叶盏形式多样化创新。
木叶天目盏并非任何树叶都可以烧制,历史上大多以桑叶、菩提叶入盏烧制。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帆看到了西安古观音禅寺的千年银杏树,庄严肃穆的古刹里,这株古树却爆发出绚烂至极的美,恍若一场金色的梦境……
9年3000的试烧,上千次的配方改进,就连银杏叶片的选择也是费尽心血。
他采摘了不同银杏树上的叶,从春天的新叶到秋天的落叶,烧制之后,却很少能够完整成形。
他仿佛回到了当初复烧木叶盏的时候,但这样的沮丧却让他联想到,当初复烧天目盏时,树龄太低的桑叶也无法烧制入盏。
于是,吴帆放下手上的事情,开始驱车寻找树龄高的老银杏树。
终于在2018年,他在景德镇附近的一个锦里村,寻到了一棵700年之久的银杏树。
拾取了两大袋银杏叶回到了工作室,试验了两窑总算开始渐渐成型。
2019年,吴帆终于稳定了釉水配方,用这棵700年古树的银杏叶,成功烧出了银杏木叶天目盏。
1280℃的高温下,叶子没有消失,反而烙印盏中熠熠生辉!
用手抚摸毫无凸起,金黄的叶片与根根清晰的叶脉,就像刻在杯中一般,栩栩如生。
倒水入盏,银杏就好像刚刚飘落,浮在水中......
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比例协调,造型浑厚朴拙。
出水如柱,流畅有力,水束圆润不打麻花,直入杯底静默无声,不泛水花。
木叶天目盏掌握复烧技艺的人寥寥,市面上已有的品质多为仿品,塑料感很强,更难有创新,令人惋惜……
中国茶艺不该是小众文化,为了让更多人体会到茶具、茶道之美,更好的传承中国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