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学家不是机器,思维敏捷却也性格各异,产生分歧是常事。“争议”既是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是LIGO发展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争议首先来自科学界宏观的考量,即到底要不要探测引力波。怀疑和反对引力波探测的科学家不在少数,他们主要的考量在于:一来这可能会占用其他天文学研究项目的资金;二来在技术上难度太大,成功实现的可能性很低。而就算是在支持探测引力波的科学家之间,也不是一团和气,彼此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这其中还涉及不同的项目发展路线图等具体一些的问题。
德雷弗在LIGO早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他因为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与雷纳吵得不可开交,也无法继续与团队中的其他科学家保持合作关系,不得不中途离开LIGO合作组织。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影响深远,成为《星际穿越》的科学指导更令他名声大噪。在莱文的书中,我们看到,基普不只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弥合分歧、促进合作的润滑剂。正是因为基普的斡旋,雷纳和德雷弗的长期对立才没有使LIGO分崩离析。
这段故事被更多的人了解,也会让我们更冷静地看待其他的科研项目,例如近期引起争议的12米望远镜的建设方案。每一个大科学项目都不会一蹴而就,势必都要在争议中前行,这是科学研究的规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项目上也验证过这一点,我们不必回避和掩饰争议的存在。LIGO和LHC的成功说明,拉帮结派不能解决问题,人身攻击更是令斯文扫地,科学分歧应该摆在桌面上讨论得到充分的讨论。如果我们国家的科研工作者能从这样一本书中获得一些如何从容面对争议的启示,想必会是中国科学的一件幸事。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非虚构
写作
|
马丁之死
|
兰花进化谜团
|
天问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