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译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译文

《长安三万里》中的杜甫,后来去哪里了?

上海译文  · 公众号  · 文学  · 2024-07-06 21: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第十三代孙,祖父杜审言累官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是奉天县令(陕西乾县)县令。杜甫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出身官宦世家,又诞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这么一个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的时代,农村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商业、手工业、机械、艺术、舞蹈都有长足发展。所以杜甫很幸运生在了一个盛世。717年杜甫寄居住郾城,观赏公孙大年舞剑器。七岁作诗咏凤凰,九岁临摹虞世南书画,他自述虽然幼年体弱,但是遭逢了这么一个健康的时代,他十五岁已经“健如黄犊走复来”了。724年,杜甫被洛阳当地的前辈援引,时常出入于精通音律的歧王李范与玄宗宠臣崔涤的邸宅,他在他们那里得到机会,一再听到举世闻名的李龟年的歌声。这就是我们在《长安三万里》中看到的杜甫了。

少年杜甫《长安三万里》剧照


杜甫的“Gap Year”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在不断地迁徙中。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会非常的惊叹他的脚力之健,笔力之惊人。在他年轻的时候(赴洛阳赶考之前后)游历了吴越、齐赵大地,写了许多的壮丽诗篇,也结交了不少好朋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而撰写《杜甫传》的学者冯至先生也是如此,他早年求学德国,后因战火纷飞的年代“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以心印心,真正读懂了杜甫,随即历时十四年完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首部《杜甫传》的创作。

《杜甫传》记述了杜甫从二十岁(731)到二十九岁(740)的九年内做过的两次长期的漫游。在古代,一个读书人在他青年时往往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洋溢着浪漫的气息,离开狭窄的家乡,看见异乡的山水与新奇的事物,遇到些幸福的或不幸福的遭逢,自己也会感到一种解放: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杜甫在壮游时写过不少诗歌,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的我们能读到的只有两三首,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收在《杜甫传》附录《杜甫诗六首赏析》中,由萧涤非赏析。

这两三首诗比起他后来长篇巨制,不过是小小的萌芽,但已经预示了从这萌芽里会发展成一棵坚强的、健壮的树木。

杜甫行踪图


仕途浮沉




746年,杜甫35岁。三十而立,他决定扎根长安,求取功名。这之后13年间他在宦海浮沉,而这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十余年。 在冯至的笔下,杜甫的仕途和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有着隐秘的联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