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冲浪时,小李看到过一些早年药贩子的信息,如加入某个群聊,就能从群主手中交钱拿到“利他林”。根据瑞士、荷兰、美国等产地的不同,“利他林”的价格会有浮动,平均价位为20元/粒——比一杯星巴克便宜,效果却比任何咖啡都管用。
搜索的越多,原本跃跃欲试的小李就越害怕。因为他发现,通过境外卖家私自购买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处就会被捕。最终,小李选择了罢手。
并不是所有人能像小李这样及时刹车。去年年底,“中国禁毒”的官微上就披露了一个类似的案件。
案件的当事人叫小张,是一名职场卷王。在一家大型国企里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小张还读了在职硕士,通过了法考资格考试,下一步他又计划拿下注册会计师的全国统考。
但碍于工作繁忙,小张学习时间不足且身体十分疲惫。后来,从同行那里听说有种叫利他林的“聪明药”后,小张铤而走险多次通过虚拟货币,跨境网购回来服用,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可是,从此他也逐渐成瘾。最后,在一次海关的检查中,小张落网,因涉嫌走私毒品罪被批捕。
2023年,青海西宁警方也曾缴获“聪明药”1181.8克。据报道,购药者几乎都是为了考研和公务员考试、以及一些刚入职场精神压力比较大的年轻人。
此外,也有媒体通过社交网站,潜入过名为“考研公考互助群”的药贩子群做过暗访。调查显示,这些药贩子大都掌管着数个千人大群,群里的成员大多都是想在考试中抢占先机、在工作中拼出业绩的年轻人。他们花高价,找药贩子借道香港,把药品从美国、土耳其以及瑞士等地,“人肉”带入内地。
如果说国内的牛马,因为害怕沦为“法制咖”而有所顾忌;那么在管控不太严格的国外,“聪明药”则大有在职场流行的趋势。
在华尔街,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家、金融和科技业高管甚至普通员工都依赖上了这种药物,用以应对每周将近100小时的激烈职场竞争。
在一篇报告中,一名美国精神科医生承认,自己有将近50%的客户来自华尔街。虽然“聪明药”这种精神类药物一旦滥用,就可能导致厌食、抑郁、心脏病等副作用,还会产生上瘾的药物依赖,但对于华尔街高达七位数的年薪来说,巨大的经济收入足以动摇一个人的底线。
〓
图 | 纪录片《药瘾》中,名校生为了成功狂磕“聪明药”
Netflix有部纪录片《药瘾》,揭露了“利他林”被上班族与学生滥用的现象。虽然知道长期服用药物会对身体产生损伤,但由于被药物支撑的专注感太过诱人,他们仍会绕过医生,在各类渠道搞到这些药片。
英国也报道过,剑桥大学中,十分之一的学生都曾用过“聪明药”,帮助自己考试、升学。牛津大学有教授提议,考试前应该像运动员尿检那般对学生进行用药检查,但直到现在,该建议也没有被采用。
职场精英不顾风险滥用的同时,在国内,真正的多动症患者却一药难求。
抛开违规滥用的现象不说,对症下药的ADHD患者的发现率也在随年增加,导致“聪明药”存货紧缺。
ADHD是一种以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过度活跃和情绪易冲动为主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常在儿童时期发病,主要分为儿童青少年ADHD和成人ADHD两种类型,原因尚未明确,但多认为是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