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Close Relationships》一书提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关系的实际状态,而非类型。
比如相互依赖:
“如果两个人的行为、情感和思想是相互关联且存在因果关系,那么这两个人就是相互依赖的,就存在一种关系。
”
再比如亲密:
“关系被定义为亲密的,是因为它持续存在,并涉及强烈、频繁且多样的因果联系。
”
[6]
依恋、亲密、爱,这些东西不只存在于恋爱中,友谊中也是一样,只是人们较少在友谊的情境下谈论它们。
一些研究也发现
关于朋友之间依恋问题的很多研究结论,和浪漫关系依恋研究是一致的
[7]
。一个焦虑型依恋的人面对亲密的朋友容易不安,回避型依恋的人也对朋友之间的冲突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恋人和朋友在承担的依恋功能上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异。一项研究聚焦于三个年龄组(12~15岁、16~19岁、20~28岁),分别调查了他们的父母、恋人和朋友在不同年龄段所满足的依恋功能,发现:
恋人在所有年龄段都最常被用于“寻求亲近
”
(个体试图靠近依恋对象,抗拒和对方分离),
挚友在所有年龄段都最常被用作
“
安全港湾
”
(个体受到威胁或害怕时,向依恋对象寻求安慰和支持)。
研究还进一步发现:特定个体可能承担多种依恋功能,新的依恋对象也不一定会取代旧的依恋对象
[8]
。
谈了恋爱,也别忘了你的好朋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