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羽戈1982
羽戈新号。大道不行,各尽本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羽戈1982

【王小波二十年祭】在一个走狗遍地的世界,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羽戈1982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7-04-11 07: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王小波的杂文,虽不同于鲁迅,然而鲁迅对杂文价值的论断,却可施与他:“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所以说,当《沉默的大多数》一版再版 (我至少见过五个版本) ,一面是好事,一面却非好事:这说明王小波所批判的时弊尚未消亡,至今依然在刺痛中国的神经;而且,我们说理的功夫,并不能挥洒自如,否则何必继续师法王小波这个死鬼呢。


单就王小波的杂文与随笔写作而论,他的名字,在今天出现的频率愈高,愈证实了其作品的失败。唯有将他忘却,越过他的精神尸骸,才能与其批判的时弊挥手作别,从而走出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愚人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忘却乃是最好的纪念,当然忘却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学会了像王小波那样独立思考,自由说理。将他塑成雕像,推上神坛,不免形成一种苦涩的反讽。因为依王小波的性情与思想,何尝想过当什么大师、宗主、圣徒,开创一个王门,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所谓“意义”的泉源呢,他避之惟恐不及。因此,纪念王小波,不是要做他门下的走狗——我想王小波必定不喜“走狗”之说,他的杂文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要唤醒走狗身上的人性,启蒙其直立行走——而是敢于在走狗遍地的世界,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2年4月11日




十八岁与十八年:致王小波


小波,今天我翻朋友圈,只有一条提到你。李静说:“第18年了。当这世界愈发昏聩,我便感到愈发需要回望你。”你被遗忘,如此彻底,如此荒凉,也许正是这个世界陷入昏聩的原因和标志之一。


伟大的人物被后世遗忘,有一种令人欣喜。譬如在今日台湾,胡适何其落寞,有人为此抱不平,我却以为这恰是胡适的幸运,他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台湾民主已经从幼稚园毕业;台湾人已经晓得了自由的要义,以及与容忍的关系;台湾政治已经度过了宪政的初级阶段。胡适之灵有知,必能含笑九泉。反之,假如台湾依然需要胡适的启蒙,他则难以瞑目。


台湾之不需要胡适,正如大陆之需要胡适。你的名字,正紧随胡适。然而,你却被遗忘了。这样的遗忘便令人伤悲。因为当年你面临的问题,而今还是问题,当年你书写的杂文,而今几乎都不过时。鲁迅说过,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杂文最好的归宿,即与所批判的事物一同速朽。倘若不朽,如你的杂文这般,反而是一种无奈的悲哀。更可悲的是,你所批判的时弊犹在,甚至更甚往昔,你的批判却乏人问津。这样的遗忘,是你与时代的双重悲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