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非标地膜韧性差,使用后破碎程度高,难以捡拾和收集,给后期回收造成很大困难,严重污染耕地。今年4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供销社六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拳直击非标地膜流通乱象。
4月22日,忻州市忻府区一家农膜生产企业,发现疑似非标地膜,市场监管人员迅速行动,30分钟内完成抽查取样,并对产品封存。之后,六部门继续对大同市、朔州市开展线索摸排,共发现3起非法生产销售非标地膜行为,并移交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处理。此次行动对全省生产、销售非标地膜的非法行为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过去各部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要打组合拳,确保非标地膜‘不出厂、不入市、不下田’。”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这样形容治理体系的变化。2024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检查生产经营主体700余个,查处案件17起。
建立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全流程监管网络。工信部门督促地膜生产企业认真落实地膜行业规范要求,确保提升农用地膜产品质量;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非标地膜、废旧地膜非法处置污染环境等犯罪行为;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农膜回收处置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聚焦农田地膜生产、销售关键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严打生产、销售非标地膜行为;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引导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使用、回收地膜;供销系统指导农资企业规范销售地膜产品,积极参与废旧地膜回收。
这种治理决心源自顶层设计的变革。建设农业强国、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做好地膜污染防治的根本遵循。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今年是行动的最后一年。
锚定全链条综合治理,努力根治“白色污染”难题。3月17日,六部门联合召开农田地膜全链条综合治理工作推进视频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白色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地膜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链条推进农田地膜综合治理,对全省地膜综合治理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3月24日,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现场会上强调,要统筹做好农田地膜综合治理工作。
5月23日,五台县东雷乡的田地里,农机手李师傅驾驶着新型残膜回收机驶过。“以前地里的残膜主要靠人工捡拾,人力成本比较高,耗时耗力。这个残膜回收机能自动识别残膜位置,回收率比人工捡拾提高30%。”他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