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逢对袁绍的偏爱,不仅导致其正妻以及袁基、袁术的不满,也导致了家族中其他成员的非议,例如袁逢的弟弟、袁绍的亲叔叔袁隗,对袁绍就没什么好感。因此,袁绍与这些汝南袁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关系都很紧张。后来袁绍起兵讨伐董卓,身在洛阳的袁隗、袁基及其母亲(即袁逢正妻)等袁氏家族成员一百多人全部被董卓所杀,对于这些袁氏家人的安危,袁绍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可能是有意造成这样的“借刀杀人”之局,可见袁绍与家人之间的矛盾之深。
二、袁绍为了改变命运所作的奋斗
作为一个私生子,如果碌碌无为,袁绍很可能真的就像袁术所说的那样,不过是半个家奴而已(《红楼梦》中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的贾环尚且备受歧视,何况是没有名分的私生子)。但是,袁绍并未向命运屈服,他努力为自己设计和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广泛开展社会交往,结识了众多有能之士,为将来的政治军事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的私生子竟然成长为家族的代表人物,这决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人们往往认为,袁绍手下能汇集各路豪杰,是依靠他世家大族的出身背景,依靠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资源优势。可是,当时世家大族很多,弘农杨氏五世三公,说起来比袁氏还要根基深厚,为什么弘农杨氏不能汇聚豪杰、称霸一方呢?就算是汝南袁氏,也有很多支系,为什么豪杰们不去投奔袁术、袁遗、袁胤,偏偏要去投奔一个“地实微贱”的“孽子”袁绍呢?可见,对于一个试图逐鹿中原的大军阀来说,大家族的背景所能提供的助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更何况袁绍只是袁氏家族的半个弃子。袁绍后来的发达,主要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一)经营名声
袁绍有个优点,就是长得帅(高富帅中只占一个帅字),“有姿貌威容”(这大概也是他得到父亲偏爱的原因之一),而且因为不是嫡子,公子派头也没有那么大,“能折节下士”,所以他身边有一大群的死党哥们。有一次,袁绍从濮阳返回家乡汝南,一路上呼朋唤友,“车徒甚盛”,好不热闹,但是一进入到汝南地界,袁绍就把这一帮朋友全部遣散,说:“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于是一个人驾车回家。许子将就是许劭,是大名鼎鼎的“月旦评”的主持人,是袁绍的汝南老乡,对当时士大夫的舆论评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得许劭一句赞语,立即就会身价暴涨,成为风靡天下的名士。袁绍不愿意许劭看到自己摆阔气、耍大牌的样子,可见他很重视保持自己谦虚、低调、亲和的公共形象,这是他后来能吸引很多人才齐集麾下的一大原因。
(二)标榜孝道
袁绍还努力树立“孝”的道德品牌。他在母亲去世时为母亲服丧三年(这里的母亲显然是袁绍的生母,而非后来被董卓杀害的袁基之生母也就是袁绍之嫡母),又追行父亲之丧三年,“在冢庐凡六年”。因为东汉后期士大夫普遍不服亲丧,而袁绍恢复古礼,安心服丧六年,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人们都认为他是举世无双的大孝子、古今难得的道德模范。袁绍为自己精心打造孝子的形象,当然不是为了上CCTV“感动中国”节目,而是因为“孝”在当时是选官的标准之一,袁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在将来获取更高的官位积累政治资本。
(三)结交豪杰
服丧礼毕,袁绍搬家到洛阳“隐居”。这当然不是真的隐居,而是利用“隐居”的身份结交各路英雄豪杰,继续蓄养名声,为将来混官场打基础,这是当时名士惯用的炒作手法。事实证明,袁绍很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把自己的身价抬高到了“海内知名”的程度。他还暗中联络社会上的“游侠”,结交了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请注意,这几位都不是简单人物。张孟卓即张邈,是著名的党人,名列“八厨”之一(“厨”的意思是说能用钱财救人于危难,就像一个大橱柜。当时有八个最有名的大橱柜,张邈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