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幕味儿
迷影 历史 档案 策展:中国电影资料馆每日影讯及北京文艺片放映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幕味儿

用特写挑逗观众算不算耍流氓 | 肥内专栏

幕味儿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12 1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两点观察也是好的。 不管是“圈”还是“去背”的处理,无疑都是初期对于被放大的重点的再次强调, 当然,以当时的技术,可能也得另外将被摄物单独出来拍摄。 “圈”有助于消除单独拍摄的“非写实性”, 它暂时失去坐标,但却会被隐喻为眼睛透过放大镜看到的知觉


毕竟,在用放大镜的时候,不正是要看清楚被摄物,将之独立出来,让它失去在现实中的坐标。但是, 《鞋店》完全就是要保持现实的连续性, 所以即使是拍摄帮忙穿鞋的动作,也没有太过靠近,既没有圈也没有去背,一切都是写实的。但这背后蕴含了更深远的意义:视线的引导……


鞋店帅小伙 The Gay Shoe Clerk (1903)


Sama君: 可是《放大镜》也有引导观众的视线啊!让我们看到男孩看到的东西。


我: 你别着急,《放大镜》确实用隐喻的方式牵引了观众的视线,但是,被放大的影像,由于脱离了现实的质量,使得它更是被作为某种“奇观”来展现。还记得在此之前,像梅里叶的片,也会有拉近的镜头,主要是在镜头内完成,但不是透过推轨 (track) 或者变焦 (zoom) 的方式来完成,而是让被摄物 (多数都是梅里叶自己……的头) 走近摄影机,制造出慢慢变大的效果。


但是,把特写分开,这种作法当然已经比较“前进”一点,这样使得单一舞台的概念 (三一律) 被打破,而容许了新的影像素材的介入、打断,以及重新构成新的舞台:亦即, 因为经过了特写,当镜头再回到寻常的舞台式构图,回到孙子与祖母所在的空间,似乎有一些“绵延”感被留了下来 :你的感知中,存在了被摄物的近距离观看的印象。


甚至,你可以说,在放大影像出现的时候,是进入到一种失去方向性的放大,因为孙子毕竟是与观众对面而立,所以当观众看到那些仿真孙子视角的影像时,其实整个空间感是受到改变,观众首先要先设想自己进入到画面中的舞台,也就是孙子所在的位置。


祖母的放大镜 Grandma's Reading Glass (1900)


Sama君: 这意味着,所以 主观视角的影像 (即仿真观点的影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