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既然是“官话”,普通话就要有一个标准,它不能是变幻莫测的,否则,人们就没有了判断依据。
同时,作为普通话,又要能够跟得上这个国家人民的步伐,不能停滞不前,那样就既不普及,也不能沟通。
网络让新词的诞生和传播速度变得飞快,但不是所有的新词都会被收录进辞典,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经历过一段相对长的时间仍然保持甚至扩大了使用范围。
到最后,新词“不变”成为了辞典变化的依据,新词变得“普通”了,才拥有成为标准和参考的底气。
普通话是一种特殊的“方言”,特殊,是因为它不像其他方言一样,只在某一个区域内使用;说是方言,因为它并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又吸收融合了众多方言的特点而诞生。
普通话这种特殊的“方言”,它追求的,就是要在各有特色的方言中够“普通”,普通到每一种方言都能在其中找得到自己的印记。
“普通”两个字,是一种希望,希望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容易地掌握,可以彼此交流知识,沟通情感。
用普通的共通话,包裹起一颗颗特殊的方言种籽,将星罗棋布的村庄,连成线,织成网;将一条条溪流,汇成河,聚成海。
“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岁首年终的日子,看到这里,让人不禁红了眼眶。
延伸阅读:
一个小县城地方方言,如何成了14亿人使用的普通话?
要说普通话最标准的,莫过于新闻联播里每天出镜的播音员了。
有谁想说好一口能和他们相媲美的普通话,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
然而,你怎么也想不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小乡村,普通话就是当地的方言。
也就是说,这里的老人小孩,不用后天刻意学习就个个能说普通话,且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圆润流畅,韵味十足,水平堪比播音员。
01,全中国通用的普通话,竟来自这个小山村
现在,大部分人认为的普通话,就是北京人的方言,但是这并不准确。
北京人的普通话,与新华字典里的发音,其实是有一定区别的,最明显的就是那股 “京城味”,儿化音特别多。
而普通话最标准的发音,其实来自这个地方——与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
这还得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起:
1953年春,滦平第四完全小学读书的14岁同学白凤然,突然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办公室里面坐着两位来自北京的神秘人物。
神秘人物让白凤然别紧张,只要按要求读报纸中的一篇文章即可。白凤然就按照平时在家里说话的语气,大声朗读起来。
然后,他们又让他读了一篇语文课文。读完以后,两个神秘人物连连点头,读得真好啊!
接着,还有另外3名同学被请来,给神秘人物读了几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