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南联大走出的翻译“狂人”
谈到许渊冲,不少人都评他“自大不羁”。
他在名片上自称:“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甚至说:“我的名字,比名片更响。”这般举止,的确跟传统印象中的谦和大师有些不一样。
能够如此“狂妄”,自然是有资本的。
西南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
前排左三:蒋梦麟 前排右三:梅贻琦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考入西南联大英文系,师从闻一多、钱鍾书 、
叶公超、吴宓等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在那个动荡与热忱并存的年月,开启了自己的翻译生涯。
许渊冲大学三年级时的留影
1941年,美国空军“飞虎队”援华抗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所有男生都被调去作翻译。
在欢迎宴会上,如何把言简意深的“三民主义”翻译给美国小伙伴,让大家都犯了难。宴会主持人、时任国民党高级官员的黄仁霖亲自上阵,译为:“Nationality, People's Sovereignty, People's Livelihood.”(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
美国小伙伴面面相觑不知所云,这个时候,许渊冲站了出来,大嗓门喊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
一下子就把“三民主义”的内涵说明白了。
联大同窗
左起依次为:朱光亚、许渊冲、杨振宁、王传纶、王希季
在西南联大读书
的日子,是许渊冲一生中难忘的经历。那时,他和中国最优秀最有骨气的人一起,在破碎山河中学习并守护着中华文脉。这段经历,让他对于民族文化充满热爱和自信。
1994年,他的中译英作品《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这也是“企鹅”出版的第一本中国人译作。大学问家顾毓琇先生对此书赞扬道:“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1999年,许渊冲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虽没有得奖,许渊冲却满不在乎:“诺奖年年都有,而我们的唐诗宋词却已经流传了千年。”
他认为,中英互译很难,比英法互译难十倍,而这个重担,只有中国人担得起。他说:
“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咱们国家的科技、军事、商业都在走向世界,所缺的,就是文化这一项,我要填补的,就是这一项。”
许渊冲的翻译之道
学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是个难两全的活儿,译者必须同时服务于两个“主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