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曾经大败太平天国的英勇湘军,为何在甲午战争中输得那么彻底?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5-23 14:4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种思路上的分歧,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然而,在这种局势下,长期被压制的湘军集团看到了机会。如果能在战争中立下战功,湘军集团无疑将迎来重新崛起的契机。


之后,随着日军侵略行为不断升级,光绪帝几次电谕李鸿章“妥筹办法”,但李鸿章皆态度消极。与此同时,湘军集团的重要人物刘坤一倒是表现得非常积极。他致书李鸿章说:


“朝鲜内患未已,几难自存;倭人觊觎已深,意欲乘隙而动。”


他希望李鸿章在强邻挑衅之际,“控驭维持”“杜其狡谋”。此外,刘坤一还主张对台湾“力为兼顾”,恳请朝廷“加拨数号船只增援”。不久,他又指出俄国虽曾答应“调停”中日关系,但随后又推诿,实则是在为日本拖延时间,使其得以缓兵。他在《筹备海防折》中进一步分析:


“( 日本)屡次添兵增械,前往朝鲜,并有兵轮多艘驶出长崎各口,居心叵测,尤不可不严为之防。”


他还表示,在情况危急时,“臣责无旁贷,惟有竭尽心力,督率各将士,不动声色,严密筹备”。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点燃。很快,日军在朝鲜半岛发动进攻,驻守的淮军溃败。消息传来,刘坤一悲愤地说:


“倭人敢在牙山海面击我接应之师,衅由彼开,神人共愤。”


他认为,既然“倭已启衅,如有兵船驶近各口,即可击之”。面对不利形势,刘坤一十分担心军港旅顺的安危,认为“万一旅顺再有疏失,大局堪虞”。为此,他饬令刘镇光督带亲军五营,会同前调的老湘军五营共五千人迅速北上,做好保卫京师的准备。


战争开始后,李鸿章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尽管他对战争有一定准备,但日军的大胆行动仍让淮军集团措手不及,导致其在战争初期连连失利。平壤很快失陷,日军一路追过鸭绿江,金州、旅顺、大连等地也相继失守,辽东半岛全线告急,京师陷入危机。



在经历一系列战事失利后,清廷对淮军的作战能力丧失了信心。彼时,满朝文武普遍认为“除湘军外,实无其他可倚仗之力量”,于是清廷决定重新启用湘军投入作战。


起初,清廷打算启用湘军老将刘锦棠。刘锦棠接到朝廷旨意后,毅然领命,随即着手召集旧部,准备大展身手。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不幸中风病倒。即便在病危之际,他仍 “口中喃喃呼将士指述边事,断续不能辨”!


刘锦棠因病无法再战后,经翁同龢等人极力举荐,清廷召刘坤一进京,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赋予其 “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的权力;同时,委派湖南巡抚吴大澂、四川提督宋庆担任帮办之职。但刘坤一担心 关内外将领及巡抚众多,难以有效节制,便以身体衰老为由推辞。后来,清廷授予他 “各营将 弁如有不遵调遣,不受约束者,即按军法从事,以一事权”的大权时,刘坤一当即表态:


“惟有殚竭血诚,于一切防剿机宜,仰秉奢谟,悉心筹画……亟图补救,迅扫狂氛。”


随后,清廷谕令其他湘军部将迅速召集军队,火速赶赴前线,北上支援辽东。湘军旧部如吴大澂、魏光焘、李光久等人,分别率领所部奔赴辽东战场。此外,清廷还在天津增设湘军东征粮台,由藩司陈宝箴主持,以确保后勤物资的供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