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这不正是许多现代生活的典型场景吗?社会定义“美”“成功”的标准,我们主动套上枷锁:我们以为在“选择”,实则被选择;以为在“掌控”,实则被规训……
如果了解
福柯的「主体解释理论」
,当有规则试图控制我们时,我们就能从容地看清背后的权力关系;
如果了解
德勒兹的「欲望机器」
和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
,我们就会在支出金钱前思考:消费让我更接近真实自我,还是被困在更大的机器系统中?
当看清真正的尊严与消费无关,我们就可以不再受消费场域所构建的权力关系牵制,在资本构建的幻觉里,拿回主体性……
《编舟记》
在流行生活方式的热冲动之后,哲学是一剂冷思考,它不是让你想开点,而是给我们一把刀,剖开生活的假面。
02
「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你需要哲学的清醒剂
面对系统的异化,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用哲学构建认知框架。
哲学能把浮表的日常指向深刻的洞见。
譬如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说一句“爱自己”,然而什么是真的“爱自己”,什么又是看似“爱自己”实则南辕北辙的追求呢?
《急转直下》剧照
三百年前
卢梭对“自爱”和“自恋”本质的区分
,对当代人仍有启示意义:
“
自爱
是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自己要追求的目标,然后就艰难而坚定地去争取;
自恋
正相反,是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只能通过别人的肯定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样反而越填补越空虚。”
回到我们自身,当社交媒体鼓吹“颜值即正义”时,哲学的清醒剂能让我们停下来思考:
如果剥去所有符号,我还剩下什么?
在朋友圈人设泛滥的时代,我们还能不能像惠特曼,米沃什这些诗人那样,在千变万化的面具背后,在不断流动的自我之中,去追求真正重要的事物?
《我,到点下班》剧照
要清楚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事物,便需要辨「伪」和「真」。
系统的哲学思辨能让人看清,真实的生活不在面目模糊的流量数据,也不在滤镜后的朋友圈,而在直面生命有限性的勇气中。
03
「有哲学的人生」
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有的人会发出“知道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的慨叹”?
这是因为
“道理”没有真正被运用到当下的生活。
许多人以为哲学是“无用之学”,把哲学和生活割裂开来,哲学在生活之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
真正的哲学从不高悬云端,苏格拉底追寻哲学的方式,是在雅典的街头菜场,抓住各种各样的人,聊他们的生活,聊各种各样的现象,从现实的关注出发,去讨论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来得到真理。
斯多葛派哲学说:“幸福的关键,是分清你能控制与不能控制的事。”
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实质是——通过理性控制冲动,实现清醒、节制和对人生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