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来(右)与刘慈欣(左)在山西大同对谈(张杰拍摄)
在网络多个平台上搜“娘子关发电厂”,会出现大量相关旅行的文图、视频。这间发电厂始建于1965年,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因节能减排等原因于2009年正式关停。一个关停的厂址成为热门打卡地,跟发电无关,而是因为曾在这里工作多年并在此写科幻的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刘慈欣。
刘慈欣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99年至2008年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三体》的前两部、《流浪地球》都是其在电厂工作期间的作品。博主们心存激动地拍下斑驳的厂房,感慨“刘慈欣的科幻起点”“刘慈欣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工业遗迹也让不少人联想到这是否就是刘慈欣小说相关场景的原型。遇到当地留守的大爷,会猜想他是否认识刘慈欣。1985年,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电工程系毕业之后,进入娘子关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娘子关发电厂位于太行山脚下,背靠峰峦,襟山带水。身处僻静之地,又从事比较单调枯燥的工作,想象力成为翅膀,带着电工刘慈欣在科幻的天空越飞越高。如今,当娘子关电厂的齿轮声渐远,在此点亮的科幻星火,却从山沟里走出,呈燎原之势。
连载《三体》的《科幻世界》杂志(2006年第5期)(张杰翻拍)
“我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之前,把它们写出来”
出生于1963年的刘慈欣,曾感慨自己这一代人目睹和经历了世界变化之大,是罕见的。而且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发生。这给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另外一方面,又因这种变化太大太快,很多原本是科幻的事物已经或者正变成现实,也让他感到创作上的急迫和危机感,“我只有把想象力推向更遥远的时空中。身为一名科幻作家,我发现我现在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在世界变得平淡无奇之前,把它们写出来。”
刘慈欣(张杰拍摄)
有人曾对科幻下过这样的定义:“科幻是描写变化的文学”。科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处在变动之中。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比起关注真实的天空探索,人们似乎更倾向于愿意在VR中虚拟体验太空。人们已经习惯低头却不再习惯仰望星空。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更多集中于对赛博朋克、虚拟空间的题材上。科幻小说的想象正与克拉克对太空广袤而瑰丽的想象渐行渐远。刘慈欣对这种变化深表遗憾。2018年,刘慈欣曾在“克拉克想象力贡献社会奖”的领奖台上提到这个问题,当时还幽默地引用一句话,“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带给我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