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智库
我们是中国最大的移动医疗新媒体《医学界》的调查研究部门。致力于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智库

两会医声 | 建议精简公立医院考核体系

医学界智库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3-09 17:3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医疗界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医学界”持续为您带来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相关建议提案。


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图源:交大医学院


医学教育如何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据《人民日报》3月7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认为,要构建全新的“4+4+X”医工交叉“医学博士(MD)+哲学博士(PhD)”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医工交叉领域的领军人才。


“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医学教育领域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设立的医学科学家项目,到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的“MD+PhD”双博士学位项目,培养了大批既具备深厚医学知识又精通工程技术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近10年来,13.6%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MD+PhD”双学位博士。国内已有少数高校探索与国外合作的“MD+PhD”双博士项目,但其中PhD部分主要是基础医学的研究,并未强调医工等交叉培养,且MD和PhD也是单独注册学籍的。


范先群院士认为,“4+4+X”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通过多学科交叉、科研和临床的“双轮驱动”,培养复合型医学领军人才,为创新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理论和颠覆性技术储备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改革试验田。


他建议,超前布局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健康领域新兴学科,探索交叉学科组织模式,加快推进研究范式转型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范先群院士还建议,设立“医师科学家培养基金”,专项资助“MD+PhD”顶尖人才培养;单列项目,拓展国际联合培养。


此外,鉴于“MD+PhD”项目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辖,他建议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实施统筹管理。在培养过程中,融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及国际化培养为一体,提高培养效率与质量,并适度缩短培养周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