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来经人介绍,嫁的对象虽说老实沉稳,但性格木讷,跟文学作品里的才子相去甚远。
刚开始她特别不习惯,常常私下抱怨老公不会在她生日时送花,蛋糕还是去超市买现成的。
好几次想学小年轻那样,约会逛街看电影,但老公看不懂文艺片,进影院没多久就睡着了。
受够了老公的“不同频”,她多少对婚姻有点心灰意冷,只想按部就班生儿育女,扮演好妻子和妈妈的角色。
直到某次娘家人出了事,她才读懂老公的靠谱和实在。
那次父亲在家里晕倒,送去医院后被通知是癌症晚期,光治疗费就远超过全家人的预期。
大姐提议借钱化疗,心想婆家平时对她好,应该会同意。
谁知道姐夫一听是晚期,投入的钱有可能打水漂,就开始玩太极,借口资金周转困难,很难凑到钱。
至于她自己,本没指望少言寡语的老公能出什么钱和力,
结果事发第二天,老公主动转5万块给她,说先解燃眉之急,有什么需要他帮忙的,尽管开口。
后续的陪护,老公也积极请缨,说她身子弱熬不了夜,自己睡哪儿都一样,替她分担不少累活。
经过这一遭,娘家人都夸她老公人好、责任心强、有担当。
而她内心对老公的感激、欣赏,远胜过往。
图/《新乌托邦》剧照
说真的,见过太多原本恩爱的夫妻,大难面前很难坚定地携手走下去。
“我爱你”这三个字,说出来很简单,愿意的话,天天挂嘴边都行。
可“我陪你,无论疾病或贫穷”,这句承诺的重量,不见得每对夫妻都有勇气践行到底。
因为能同甘的夫妻,一抓一大把;能共苦的,却没想象中多。
那份真心、真感情,才是婚姻中最值得被记录下来的极致浪漫,是维系两个人、两颗心不分离的证据。
许多成年人,就是典型的“
外面怂,窝里横
”。在职场、社会受委屈,习惯忍气吞声;一到家里,尤其对着伴侣,就疯狂扔情绪垃圾。
曾经的我,差点因为任性,把老公往外推。
刚生完孩子那几年,每天控制不住的烧钱速度,以及想平衡工作家庭的力不从心,让我常在焦躁、愤怒的情绪边缘游走。
一回到家,只要看到玩具散落一地,孩子完全不按道理出牌的举动,我就炸了,对着老公怒吼:“怎么不收拾客厅?为什么我这么累,还要伺候一家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