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夏风拂书案,送别北大严绍璗先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2-08-22 09: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严绍璗学术研究》撰写序言时,深深感叹严先生写作此书的不易。三十年间,严先生数十次从北京飞往日本,在日本学者的陪同下走访不同的图书馆、收藏机构与大学校园,将中日交流以来从中国流入日本的珍贵书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个过程无比艰难,也无比寂寞,只有怀着一颗极宁静、极坚韧的心才能够做到,而三十年的时间最终将他的汗水沉淀,催生出这样一部真切翔实、充满了生命力的书籍。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出版后,严先生十分慷慨地将这套书赠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们 吴志攀教授 翻开第一页, 便惊叹于这本书内容的深厚。它补全了国内研究日本历史文化与文学的缺口,对东亚文学关系与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严先生也用实际行动反驳了比较文学领域长期以来受到的质疑,即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证。

严先生的原典实证不是机械的堆砌,而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批判分析。 利用海量的原典材料,严先生的目光最终又落回到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之中。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之初,相关研究者大多借用西方理论,而严先生在其日本文化研究,近代日本中国学研究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学的发生学理论与“文学变异体”的概念,对东亚文学与文化的产生、传播、联系与内在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最终返回到对民族文化的探究与思考。从这一角度看,严先生的研究跳出了西方理论模式的框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02

恰似惊鸿照影来

1994年,现任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 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第一次见到严先生。那时候严先生刚从日本回国,两人刚一碰面,严先生便主动与他说话,用一口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笑道:

“张辉,我今天第一次见你,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中气很足。”

时至今日,张辉也常常会回想起这一幕,而与严先生相处越久,张辉越觉得,“中气足”这个说法其实是严先生本人的写照。严先生十分健谈,说话时语速很快、声音洪亮,有时师生一起吃饭,往往能够持续两到三个小时,大多数时间都是严先生在说话。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秦立彦 记得, 每年九月份博士生入学时,比较文学所的老师同学都会趁此机会小聚一次。严先生作为比较文学所的所长,每次发言都十分精彩。从比较文学所的创立到后来的发展,严先生不需要任何讲稿,就能将其娓娓道来,令人听之入迷。他的记忆力很好,过去发生的事情经他讲出来,都仿佛历历在目,充满生动的细节。

“他特别能说话,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但是他对学生从来不会说重话,或者是不会说那种很直白浅显的话。”周阅补充道,“严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其实都是在闲谈当中表现出来。”

智慧过人、睿智通达,这是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院长钱婉 用来形容严先生的两个词。严先生的智慧常常体现在他的话语中,他与学生交流,从不直接批评,而是将事理蕴含在日常的聊天之中,等待学生自己悟透,有时只是随意的三言两语,就能让处于彷徨中的学生感到醍醐灌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