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到来,让网络信息的分发渠道愈发碎片化,随之而来的是独立APP的开发热潮。手机上开始出现更多的专用内容获取的软件。过去PC上的用户发微博可能还需要用浏览器打开微博官网,但手机微博APP的出现则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基于手机开发的原生,尽管谷歌依靠安卓生态延续了Chrome在移动端的生命周期,但整个浏览器的使用时长,不可避免地被移动app瓜分得七零八落。
而当AI时代来临后,浏览器作为过去PC时代流量入口的地位,开始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浏览器最核心的搜索功能也开始被AI搜索所取代,AI大模型可以以插件的形态被任意植入浏览器内部。
此时此刻,与众多应用一样,浏览器站在了这一波AI浪潮的十字路口。
不想做操作系统的浏览器,不是好AI
在不久前,OpenAI CEO 奥特曼在红杉资本的访谈中分享:目前大约有超过1/3的18岁至24岁年轻人正在使用ChatGPT。奥特曼还直言不讳地提到:
目前美国的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将
ChatGPT
当成
操作系统
来使用
,他们会对GPT进行复杂设置、接入第三方API、上传文件并预设保存特定的提示词。
奥特曼的观点来自于OpenAI后台的数据支持。这本质上反映的一个现实:
AI
不仅仅改变了应用的技术形态,它已经开始真正开始在系统层面颠覆用户传统的交互习惯。
从ChatGPT到AI手机、AI PC这些终端产品,各家AI厂商发展的目标一直是融入到用户的操作系统中。奥特曼的这番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是让谷歌、苹果、微软这些传统系统层的科技霸主感到脊背发凉。
作为上个互联网时代流量入口的浏览器,过去一直牢牢把握着互联网大门的钥匙。正是由于浏览器具备这样的先发优势,它顺理成章地成为第一波被“AI化”的产品。
相信各位都记得,早在ChatGPT爆火的2023年,微软就率先将自家的大模型产品Copilot嵌入到了Edge中。融合Copilot后的Edge与独立大模型产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能够快速地解析当前标签页,并给出全文概括。而这似乎也成为除了原有的功能以外,AI浏览器与独立AI产品唯一的区别。
尽管Edge被微软寄予了厚望,但是融合Copilot后的Edge浏览器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市场份额提升微乎其微。
根据Statcounter的数据,全面AI布局后的Edge浏览器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是从2024年4月的12.97%提升至2025年4月的13.29%。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 AI 浏览器布局相对缓慢的 Chrome 在同样的时间区间内,市场份额依旧稳坐钓鱼台。
AI浏览器一时间被看成一个伪需求,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Chrome一统浏览器市场后,浏览器的产品形态几乎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
而Edge式的浏览器AI化,也不过是一种“用胶带粘上去”式创新,它根本问题在于:
没有将AI的能力,与浏览器自身流量入口的地位、通用性特征有机地融合起来。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产品设计外,更主要的是大模型能力(上下文、多模态)的限制。当用户深入体验这些AI浏览器后,很容易就会意识到,它们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ChatGPT客户端,而用户可以通过在任意传统浏览器中安装AI插件来实现相同的效果。
其次,从Chrome极具统治力的市场份额来看,大部分浏览器用户的基本需求,并没有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