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
《国际女性主义政治学报》
(International Feminist Journal of Politics)
刊发了一篇文章,帮我们回顾了这场争论。
这篇文章指出,“高铁卫生巾”争论中吊诡的地方在于:
一般我们讨论女性平等议题,可能让男性觉得这是一个“零和游戏”
。比如,求职要不要性别配额?男性可能觉得录用了你,就不录用我。但“高铁提供卫生巾”这件事,到底哪里让男性受到损害了?简单地讲,这并不关男人的事呀,可你们怎么连这也要干预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在“月经耻辱”的社会背景下,男性其实对月经并不了解,甚至很无知,所以
把月经归因于私人管理事务,不允许带到公共领域
。所以,在当时的讨论中,你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如果说让女性“憋住”月经是一种无知,那么
借着“独立女性”的名义让女性管好自己,不要在高铁上“要特权”就更值得讨论了
,
比如下面这段话:
熟悉伦理学讨论的人,会明白这里用的是
“道德滑坡”论证
。简单地讲:如果让了一步,接下来就会继续让步,结果损失越来越大;一让再让,“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等说法都是这种论证的方法。
为了放大这种“道德滑坡”论证的效果,反对方又引入了“范畴错误”论证
:本来是性别问题,却被硬拉到经济成本问题上。因此反对方才会说“需求人数不多”、“售卖利润并不高”等等。这样一来,就进一步
将女性在公共领域提出这一需求描绘成明显得不偿失的举动。
通过这两步论证,反对方实现了
“厌女”逻辑
:高铁卖不卖卫生巾,本来就不是性别问题,也无需做出让步!
一谈到对“打破月经耻辱”的讨论,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女性主义”。不管你是哪一种女性主义(左翼或右翼,平等或自由取向),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女性主义已经商业化
。越来越多的广告都渗透了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话语。
卫生巾也是如此:至少目前,它还是个商品。
作为商品,就要瞄准和迎合女性群体的价值诉求。
所以,就算高铁与某品牌合作并免费提供卫生巾,依旧是品牌在借机获利——有利益就要做广告,有广告就要打中你心中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