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那些真正牛的人,都在偷偷玩“慢多巴胺”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4-20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大脑自动寻求平衡。

02

怎么理解多巴胺的快与慢?

多巴胺,也参与了快乐-痛苦平衡。

这里有两个机制,一般称为 「快多巴胺」和「慢多巴胺」 。其实它们在大脑中的起点一致,传递的都是多巴胺,只是行为模式和作用机理很不一样。

快多巴胺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个人看似很快乐地刷了两个小时短视频之后感到空虚和麻木,就是快多巴胺的平衡。每一个波动都很短暂,但波峰之后就是波谷。在波谷,大脑还会释放一些叫做 动力啡 (dynorphin)的化学物质,增加你的情绪低落感。

慢多巴胺则是来得慢去得也慢,而且波谷没有惩罚: 你非常努力才看进去几页书,但只要看进去了,你就自得其乐,也许进入心流状态,这就是慢多巴胺开起了。你读了一小时把书放下,多巴胺慢慢消退,但你不会有什么失落感。

这两个过程的 「基线(Baseline)」 也不同。快多巴胺的基线比较高,刷手机整个过程中你都兴致勃勃;慢多巴胺的基线则比较低,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你是不舒服的——你本不愿意跑步、不想读书,需要忍受最初的低兴致——但是只要进入状态,多巴胺水平就慢慢升上来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快多巴胺的触发模式是「预测→实现」。 你看到一块糖,你预测到这个糖好吃,立即吃到嘴里,果然很好吃——多巴胺释放的高峰就在糖即将入嘴的那一瞬间。这是期待的快乐。

抽烟、喝酒、刷短视频、刷社交媒体、赌博、网购——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你合理预测到了奖励,简单动作之后奖励马上兑现。门槛低、过程短,可以反复操作,频率极高。所以来得快去得也快。

慢多巴胺的触发模式则是「努力→进展」,也可以说是「投入→反馈」。 你必须先投入一番努力,收到反馈取得进展,它才能释放。

哪怕读了两页书,也是个小小的成就,跑了一公里,也是个小小的里程碑—— 这些看得见的进展会带来慢多巴胺,推动你继续努力把这件事做下去。

因为必须先付出努力才会启动,所以它门槛高、来的慢,但是去得也慢。

简单说: 快多巴胺是“高起点、小波动、快消退”;慢多巴胺是“低起点、慢上升、慢消退”。

03

快多巴胺让你上瘾,慢多巴胺给你赋能

两种多巴胺最重要的区别,是它们在大脑中的“接收区”不同。

快多巴胺的接收区域集中在伏隔核壳区和背侧纹状体,这里是奖赏中心,所以会让你爽一下。快多巴胺主要激活「D2」型受体,它的特点收到太多多巴胺后会产生“脱敏”,并且启动抑制机制,相当于给大脑踩刹车,回归平衡。

这其实就是 「上瘾」的机制 。陷入一种乐趣不可自拔,高潮过后只剩空虚。

慢多巴胺则容易激活「D1」受体系统,主要位置在伏隔核核心区,与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海马系统协同工作。你一听“前额叶皮层”就知道这是一个高级系统,没错,慢多巴胺的作用是参与计划、维持行动动机,以及强化学习。

这种学习机制跟多巴胺密切相关。慢多巴胺不但让你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D1受体会激活神经元,帮助神经元建立连接,加强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