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万达“股债双杀”震动了整个金融市场之后,关于万达的财务、资金、负债情况开始越来越多的被人关注。
万达这些年发展迅速,融资需求巨大,
所以一直有传言说资金面可能出现问题。
在去年,就有新闻说万达的债务规模高达4000亿。
这点,在去年年末的一个论坛上,王健林做了公开回应,他说:“万达商业的资产在6000亿元左右,净资产更是达到1900亿元,资不抵债是空谈。”
目前,万达旗下有商业、文化、网络、金融四大集团,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是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万达商业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万达商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0.61%,与去年末的70.26%相比,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
这个数字如果与其他上市公司对比,已经处于了危险线以内,但是房地产行业由于普遍杠杆较高,因此万达商业的负债率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虽然是高负债行业,但如果说70%的负债都低于行业平均,那只能说明地产行业的负债已经到了很大很大的地步。
截止2016年底,全国55家知名房企的
总负债高达31000亿元,同比增长28%,净增加约6786亿元。
总负债的规模大幅度增长近三成,与销售规模的扩大有着紧密关系。
2016年,打了鸡血般的楼市,让大部分房企都尝到了极大的甜头,为了进一步推动销售增长,房企的投资力度大大增加。投资增加,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供应,因此房企在2016年的融资力度非常大,于是导致了负债的显著增长。
但是当高杠杆、高负债的模式遇到了房地产调控和银行信贷资金收紧之后,房地产行业的大气候已经为之巨变,由之前的无比火热坠入到了极寒冰窟之中。
首先,严厉调控之下,楼市成交量快速下滑,房企由之前的销售现金回流极为顺畅变为了回款速度不断受阻,回款金额不断减少。
其次,融资环境由宽松变为紧张之后,房企由之前源源不断的获得低成本资金供给变成了融资越发艰难。
从2016年年中到2017年年中,房企面临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巨大变化,在这种短暂而又急促的变化之后,那些债台高筑的房企,前途将无比凶险。
与房地产企业相比,中国四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负债情况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6年,中国的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四大产能过剩行业存量负债总规模高达5.4万亿,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债券1.6万亿,信托等非标约1万亿。
但这5.4万亿只是存量负债,再加上去产能带来的员工安置成本、治理污染的环保成本,
这些行业的负债规模恐怕只会越来越大。
在经济下行期,债务就像纸里的火,时间越长越是包不住。
从一开始的煤炭、钢铁、有色、水泥这些傻大黑粗的企业被债务问题拖垮,到楼市调控之后,坠入冰窟的房地产企业债务问题开始急剧暴露,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掉入到高负债的深渊之中。
锐眼注意到,在万达与融创达成交易之前,上个月底,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以35.73亿高价出售了上海虹口SOHO。这几天,潘石屹又出售了北京光华路SOHO2和上海凌空SOHO两个项目,套现高达140亿元。
纵观最近的风向,
在融资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债务问题对企业的影响会以更快的速度放大。
地产大佬们从“买买买”的模式开始向“卖卖卖”模式的转向,核心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加快回收现金流、降低风险,防止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危机。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大逃杀!
其实,对于国内房地产企业来说,要去杠杆真不容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干的。
因为这是自己砸自己的场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慢慢到来。
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高杠杆运转。
这里看一个2016媒体披露的数据:
2016上半年,千亿级房企中,绿地控股资产负债率为88.36%,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万科A资产负债率为80.6%,同比上涨近3个百分点;碧桂园负债率为78%,较去年末增加了3个百分点;恒大的负债率高达81.79%,保利的负债率
也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