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糖心理
心理学界最有料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糖心理

【催眠大会·校对版】方新《催眠在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

糖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7-23 23: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说一下广义的催眠。首先我们看一下催眠的状态,什么叫催眠状态?催眠这个词最本质的意思叫单一意念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这个叫恍惚状态。各位觉得你现在清醒吗?小猫钓鱼,就是单一意念状态,注意力集中才能钓到鱼。我们学习也要在一个单一意念状态,现在很多小孩都有手机,一会来了,一会来了,就把他从单一意念状态中拽出来了。这里面,当家长要对孩子的手机有一些管理,否则他会控制不住。它是一种天然的状态和能力,不是病理现象。大家做过白日梦吗?大家爱情过吗?朝思暮想过吗?催眠的内容就是暗示植入,大家看这小孩干嘛呢?在学习,他在学什么?在学前人的经验,在被植入,所以我觉得暗示的本质是学习。学什么?学人类丰富的瑰宝。我们的知识、价值观,态度,信念,行为模式都可以被植入。比如说知识,地球是椭圆的。你去看过吗?你到星空外面看过地球吗?为什么你相信地球是椭圆的,被植入的。与人为善,你相信吗?你妈妈天天跟你说我们要与人为善,干什么?植入。妈妈说你真是我懂事的好儿子,你就不停的懂事,在单位是懂事的好员工。行为模式也可以被植入,所以说我觉得暗示的本质实际上是植入人类生存经验智慧。包括一些病理性的行为,比如说当一个人特别焦虑的时候,领导可能不敢给他布置任务了,他的焦虑有没有功能啊?太有功能了。

人的一生都是被催眠的结果,你在催着人家,也在被人催着。像台上的曾老师催了全国多少人啊。

催眠治疗正式进入科学殿堂,是美国心理学会继第二十九分会-心理治疗促进分会之后,建立第三十分会,即心理催眠分会,正式进入科学殿堂。他们专门成立一个专委会,要对催眠进行一个定义,这是定义,我不打算念,我也背不下来。为什么?你要想把如此复杂的现象用定义给定义出来,你想做准确了,那就一定不会很清晰。这是第二页,拍,你会回去看吗?临床催眠使用教程里,从那里面摘下来的。


我们来说一个传奇式的人物,1901-1980年,他出生后不久以及17岁的时候一生得了两次小儿麻痹,后遗症除了眼睛会动,全身麻痹之外哪儿都不能动,他各个感觉都有毛病,色弱、音盲,哪儿都不好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人生,思考人性。他还能够骑自行车,完成整个医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他到精神病院工作,后来开了自己的私人诊所,他还成了家,他有六个子女,他在他的文章当中提到他有26个孙辈。这样的人创造美国临床催眠杂志,并且担任主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发展出的艾瑞克森催眠,对世界的贡献,颠覆以往过往心理治疗的理念。过往心理治疗好象都有一种倾向,这是不好的,我要把你治成好的。艾瑞克森认为每个生命都是灿烂的,治疗应该着眼于生活的适应,而不是错误的修正。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相信自己是上帝的精神病人,按照当代精神病学诊断,他是符合有系统妄想的精神分裂症。艾瑞克森走上前说,听说你是上帝,这个病人相信自己是上帝。上帝的父亲是个木匠,木匠的儿子也会干木匠活。艾瑞克森就利用他的妄想的内容,顺水推舟。那你一定会木匠活了?这个病人说这个医生跟其他的医生不太一样。这个医生好,治疗关系马上建立了。因为他从来反驳我说我是精神病人,你是上帝,你在我们这住着。治疗关系建立之后,艾瑞克森说了,你能不能为我们医院打点书架呢,他就打了很多书架。有系统妄想的精神分裂症,你是让他妄想改变有多难,大家都知道。他有点妄想,相信自己是上帝,可以在美国一个小镇上依靠自己木匠活的手艺生存下去,可不可以?可以。其他人都知道他不是上帝,他自己相信他自己是上帝。治疗应该着眼于生活的适应,而不是错误的修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