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日本连锁寿司品牌寿司郎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策略及其火爆的原因。包括其性价比战术、将餐厅变成迪士尼、数字化运营系统以及全球布局的供应链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寿司郎的成功策略
寿司郎通过提供平价但优质的寿司,利用性价比战术吸引顾客。采用回转寿司的模式提高效率,推出廉价单品吸引目光。
关键观点2: 将餐厅变成迪士尼
寿司郎将无聊的吃饭过程变成闯关游戏,吸引食客。通过精准计算价格触发抽奖活动,提供手办周边作为奖品,增加复购率。
关键观点3: 数字化运营系统的应用
寿司郎采用全自助点单系统,减少服务员人力成本。使用机器人制作寿司,提高效率。利用电子点单和出餐系统,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数字化运营。
关键观点4: 全球布局的供应链
寿司郎通过全球布局的供应链和本地供应链的搭建,能够迅速调整产品,应对负面事件带来的冲击。使用预制菜降低成本,保证食材的稳定性和口味的稳定。
正文
为了提高效率,店主干脆从工厂搞了一条传送带,把寿司一盘盘放上去,客人吃完按照盘子来结算。
于是,寿司郎就误打误撞地发明了回转寿司。
当寿司郎到了中国,自然也延续了成功的
“性价比”
战术。
有人说了,寿司郎人均
80~120
元,一不留神还能吃掉
300
多,何来性价比可谈?
其实,寿司郎的性价比
“错觉”,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首先,寿司郎的人设能立住,多亏同行衬托。
在寿司郎等日本连锁品牌进入中国前,中国食客对寿司的概念基本分两种:
一种是和
“寿司仙人”看齐的高端
omakase
,吃一顿起码
4
位数起;
第二种就是打着
“寿司”幌子,无论食材还是用料都十分抠门的普通寿司。
一言蔽之,在中国很难吃到正宗且有性价比的寿司。
而寿司郎开到中国后,食客们突然发现,原来平价寿司的料也能给这么足?
寿司郎大部分菜品都是
10
元的红盘寿司,也会有
28
元一盘的高级黑盘。
除了常见的三文鱼、金枪鱼之外,什么赤贝、鹅肝、海胆,甚至马肉等食材也是菜单常客。
有食客评价,如果把寿司郎的出品换到别家日料店,人均随便能吃
300
多。
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是相比于别的日料店
“兰州拉面”式的刀法,已经算是诚意满满了。
“寿司郎式性价比”的第二招,就是用超廉价单品吸引眼光。
寿司郎每家门店,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
“廉价白盘”
餐品。
比如,在今年
3
月份北京就开展了白盘“
8
元鹅肝”不限量的活动,一时间再次引发了全城排队,比开业当初还热闹。
有网友去排队时发现自己已经排号到了
1600
多位,黄牛号都炒到了
45
元。
个别技术流黄牛为了抢夺生意,还搞了一个山寨版寿司郎的排队小程序。
而这些廉价单品,外加各种点评平台的收藏、评论优惠券,组合在一起就是专供穷鬼的
“薅羊毛套餐”。
甚至有人在三文鱼活动价期间冲入店内,狂炫一堆三文鱼,还能把剩下的寿司米打包回家做蛋炒饭吃。
如何在寿司郎花不到
50
元吃一顿在别处价值
200
元的套餐,成了“郎门信徒”每日研究的课题。
食客觉得自己薅到了羊毛,殊不知正中寿司郎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