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分子

引进诺奖得主?别闹了

知识分子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2-24 06: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而这都需要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和充沛的体力。翻看历年诺奖得主的研究履历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获奖成果都是获奖者在青壮年时期完成的;60岁以上取得重大发现而获诺奖的,似乎找不出一个,更不用说70岁以后了。


关于创新与年龄的关系,已故的两院院士王选先生和当今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都有精彩的阐述——


王选先生生前曾坦陈:


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针对中国特色的院士迷信,他语重心长地告诫:


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


针对“做学问越老越好”的错误观念,丘成桐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好的研究是年轻人做出来的,也影响到年纪大的人的学问……一个人做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后自然会衰退,假如能指导年轻人,与年轻人切磋、互相激励,反而对自己的研究有好处。所以,往往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纪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研究能力到达高峰后自然会衰退,这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诺奖得主也罕有例外。华人诺奖得主的例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引进的外籍诺奖得主,亦有前车之鉴:早在2010年初,南方医科大学就以“一次性给予500万元科研工作经费和100万元 (税后) 住房补贴”的条件,引进了一位高级领军人才——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夫拉姆·赫什科。此君1937年出生,他曾在2011年10月30日南方医科大学60周年校庆时向媒体记者“透露”:他与南方医科大学的合作始于2006年,主要是研发恶性组织细胞瘤的药物,研发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今6年过去,该药物取得了怎样的重大成果?似乎鲜有报道。


知往可以鉴今。北航引进的三位高龄诺奖得主,将来能取得什么重大原创成果?恐怕只有老天爷知道。何况,这几位外国诺奖得主虽说是“加盟”,但一年之中他们能在北航工作几个月,还是几周?北航语焉不详,吃瓜群众也无从知道。


引进诺奖得主,让我联想起前些年盛行的大树移栽。许多大城市为“加快绿化步伐”,不惜重金移植几十年的大树乃至上百年的古树。为应对水土不服、提高成活率,移栽者不惜把大树“截肢砍头”、只保留光秃秃的树干。几年之后,客死他乡者不在少数,即使好歹靠着“打吊瓶”勉强活下来的,也毫无生命力可言,更谈不上“绿树成荫、开花结果”了——至于移栽所花费的大把经费,谁又在乎呢?


当然,说移栽大树没有一点“成果”也不客观——那些中饱私囊的皮条客和树贩子,和因“绿化有功”而升迁的大小官员们,恐怕要心怀感激,甚至偷着乐吧。


呜呼!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听说,北航的引进诺奖得主不过是“先行一步”——北京市为“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在近年内引进至少十位诺奖得主。至于所花的银子,估计不会是小数目吧。


北京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城市。据媒体报道,天津滨海新区计划每年投入20亿元全球揽才。其中,对成功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领军人才或团队的“伯乐”,每引进一人或团队给予20万元至200万元的奖励;对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著名专家,给予最高1200万元工作经费和生活补贴。


重金引进诺奖得主,真与李商隐哀叹西汉贾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贾生》所描绘的异曲同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是吗?向科技强国进军,不是想方设法提高资助经费,让正值盛年、创造力蓬勃的青年才俊心无旁骛地施展才华、潜心研究,却偏偏舍近求远、好大喜功、“大手笔引进”六七十岁的“诺奖得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