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仅如此,涉及宅基地的矛盾纠纷频发。江背村有一户人家,亲兄弟俩为了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大打出手,最终酿成一人死亡的惨剧。活着的,坐牢的坐牢,不坐牢的也逃离了这个伤心地,原本热闹的宅院没了生气,多年来一直荒废。提起这事,村民们无不长吁短叹。
在一些村庄,干群关系长年紧张。细究缘由,多多少少也有宅基地的影子。
“一户多宅、多占宅基地的,往往在村里也有钱有势。没钱没势的人家,一处宅院也未必建得好,更别说占下好几处。”夏早元坦言,这种不公平现象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群众对干部不信任。
弊端沉积,宅基地制度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农村宅基地乱象有历史原因,体制机制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理顺,直到1988年法律上才明确相关规定,但具体执行做得并不好。”长期关注农村宅基地问题,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许建平倍感忧心,“宅基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起规范运行的制度。”
村里的事村民办
坂上潘家村,在中童镇是出了名的老大难。从今年倒回去数26年,村里就没开成过一次村民大会。因为农网改造、征地拆迁等事宜,村里两派相争,势同水火,只要开会就打架。有位县领导曾言:这个村,得专门设个派出所来管。
搞宅改,谁来挑这个头?镇领导作难,琢磨来琢磨去,还真想起个人来。此人名叫潘良胜,40年前便远赴新疆经商,一年到头也回不来一两次。
接到电话,潘良胜很是犹豫,“不回来,对不起乡亲;回来,能搞得成?”
最终,对家乡的情愫占了上风。潘良胜回村担任村民事务理事会理事长,头一件事就是准备开村民大会,不过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村里派系这么严重,26年没干成的事,我能干得成?
情况出乎意料。那天晚上,凡是在家的人,85%以上都来了,会场坐都坐不下。潘良胜把话说完,大多数人举双手赞成。接下来几天,潘良胜带着理事会成员拿着村庄规划图,仔细走了一圈,哪家的宅基地该退,一一做了标记。再开村民大会,现场挨家挨户问,同意的就签字摁手印。
“才回来一星期,就有了眉目?”看到摁满手印的报告,镇领导大吃一惊。
“为啥买我的账,群众会打算盘。我长年不在家,跟哪一派都不沾,在村里也没啥利益牵扯,干这事不光没钱赚,还得自己贴钱。”潘良胜看得清楚,好事能否办好,得看群众信不信你。
在余江县委书记路文革看来,走群众路线,恰是余江宅改的核心理念,“农村矛盾纠纷多,历史遗留问题多,但大多是内部问题。单纯靠外部力量介入,只能缓解,甚至有可能使矛盾加剧;村里的事村民办,让村民做主,靠协商解决问题,这样才最彻底。”
1040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潘良胜”。余江县在各村遴选有声望、处事公正的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事务理事会,并赋予其宅基地分配、收益分配、农民抵押贷款等12项权力、15项职责。宅基地怎么退,县和乡镇不拿意见,全由理事会定夺。理事会成员只做事,不拿一分钱报酬。
给理事会充分的自主权,并不是说政府就撒手不管。余江县筹资2000余万元,为全县1040个自然村编制村庄规划,确保宅改有规可依。对理事会成员的培训,也是县里着重抓的一项工作。
首批41个自然村先行先试,县国土局局长蔡国华没少费心思。所有理事会成员集中到县委党校,吃得好、睡得香,心无旁骛学政策、想方案。
“不能光念文件,得用群众的话来说,让大家知道要干什么、为什么干。”蔡国华长期在基层工作,熟悉情况,能说会道,“都弄明白了,一个村一组,关起门来想。两天两夜,每个村都把自己的实施方案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