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如是我闻」——郑闻卿个展于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出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3-26 13: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负责人Richard Whiteley在展览图录前言中所言,「我们不难从她的作品中发现,玻璃这种材质被延伸到了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联想。她在进行玻璃创作时,积极探索丰富的表现手法及形式,在这一全新领域制造出深刻回响,将玻璃作品变成了动力学声景装置」。郑闻卿不是以旧的铸造方式,塑出所谓的「新」,而是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敲击玻璃的「旧」,让「光」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秉持「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的理念,上海玻璃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拉近博物馆与城市居民的距离,以互动体验型社区化博物馆的方式,多方位呈现玻璃的美学和艺术,在这其中,纷呈而优质的展览项目始终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除定期更新的常设展之外,上海玻璃博物馆累计举办了30余场不同类别的玻璃艺术特展,使玻璃尚未被广大公众所认识的,多变、精彩、美丽的一面得以呈现在更多的人面前。这一切不仅仅得到了来自社会的极大认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玻璃爱好者们投入这个舞台,共同推动玻璃艺术事业的前进。但就如同艺术家不能故步自封,作为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同样非常迫切地需要超越和突破自己,以焕然一新的、更加能够深入人心的方式,为玻璃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人物名片


郑闻卿

中国美术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5年访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11年访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2014年访学美国PILCHUCK玻璃艺术学校




玻璃的拓展

——非同寻常的郑闻卿之作


闻卿 女士属于充满活力的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群体,将玻璃视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创作素材。以她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善于将玻璃作为艺术表达的介质。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玻璃这种材质被延伸到了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联想。她在进行玻璃创作时,积极探索丰富的表现手法及形式,在这一全新领域制造出深刻回响,将玻璃作品变成了 动力学与声景装置 ,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她对物质属性不懈探寻,

将玻璃的独特之美作为创作的表达元素;


她的作品层层分明、繁复细腻,

细观却会发现脱胎于最为简单的道理;


她所探寻的是观念而非形式,

玻璃成了她表达观点的画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冯站长之家  ·  2017年4月15日财经新闻(语音版)
8 年前
徐文兵  ·  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7 年前
狼族摄影  ·  这样拍美女,环境与人像都漂亮!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