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人口断崖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21-03-15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多年恋爱甚至同居但就是不结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在怀上孩子之后才不得不结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都是婚姻恐惧症的现实表现。


而且,与恋爱的单纯相比,婚姻简直充满了铜臭气息,从谈婚论嫁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金钱上的博弈。 大部分女方家庭都会在经济上提出要求,但你还不能怪女人,因为结婚之后特别是生子之后女人就没有议价能力了,男人愿意为女人和孩子付出多少完全取决于他的良心,但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男人是没有什么良心的。 所以,女人当然得趁着筹码还在手中的时候捞够好处,或者讲得好听一点——寻求足够的保障,这看起来很丑陋,但完全可以理解,男人们换位思考一下,多半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绝大部分婚姻本质上就是一场买卖,女方用生育资源换取男方的经济资源,但问题是这个买卖非常不透明,成交价格高度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技巧。 其结果就是,往往是厚颜无耻唯利是图的一方能从婚姻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人却很容易沦为受损的一方。 这与男女无关,既有渣男花言巧语低成本甚至零成本骗婚之后不履行婚前承诺和经济义务的情况,也有渣女大量骗财之后原形毕露骑在男人头上作威作福甚至甩掉男人的情况。


简而言之,婚姻这个游戏,就是恶人压榨善人的借口,就是烂人盘剥好人的工具,越狠毒越潇洒,越善良越受伤,遇到以次充好也难以退货,难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婚姻为畏途。 而在我们的法律和习俗中,偏偏要结婚后才能生孩子,于是生育率当然上不去,哪怕你十分想要一个孩子,但只要你恐婚,你也不可能有孩子。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 最彻底的办法就是从法律上取消婚姻,男女自愿结合、自愿生育,从民俗上来讲婚姻当然还可以继续存在,但没有任何法律意义。 但社会有其惯性,取消婚姻并不容易,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允许非婚生子,并允许代孕,非婚子上户口、入学等一切权益与婚生子完全等同。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生育意愿强的高端男性自然会找到更多的人为自己生孩子,生到自己生不动或养不起为止; 一些有生育意愿但却找不到合适对象结婚或不愿结婚的高端女性会向优秀男性或精子库借种生子,自己怕痛怕麻烦的还可以找代孕; 小两口情投意合但却被双方父母阻碍不能结婚的,也可以完全无视长辈的封建压力,直接生孩子过日子; 因为女方身体原因不能生孩子的夫妻,如果想要孩子,也可以轻易找到价格适中(只要放开合法,自然供给充分,自然价格适中)的代孕。


如此一来,生育率自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 至于像「离婚冷静期」这种蠢办法,只能进一步增强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从而进一步降低结婚率和生育率; 离婚率当然也会降低,因为离婚更麻烦了嘛,但都已经要离婚的夫妻还能贡献什么生育率呢,这是傻子都能想明白的问题。 你让他们早点痛痛快快离婚早点找到中意的下家,恐怕生孩子的可能性还大点。


说实话,现在的婚姻制度,唯一的有益功能就是保障孩子可以得到父母双方的养育,但这种保障既是非常不可靠的,也是很容易替代的。 不可靠,是因为人心难测,哪怕有了孩子,男女双方也都有可能产生其他想法,从而忽略对孩子的照顾和投入; 不可靠,还因为命运无常,假设一方遭遇意外灾祸、生意破产等情况,到时候就算有心顾家,恐怕也是无力担责。


而替代方案则非常简单,那就是男人的养育责任刚性化,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给女方,说白了,女人只要生了孩子并且进行抚养,就可以直接从政府按月领钱,生几个孩子就可以领几份。 这可以是一种福利或补贴,但也可以只是一种由男人向女人的转移支付,完全视人口形势而定,政策框架可以万年不变,需要改变的只是具体的金额参数。


政策的核心在于消除女性生子后面临的经济不确定性,因为国家会把养育子女所需的费用(初步考虑为全部的饮食费用、基础的医疗保健费用、普通标准的看护和教育费用)雷打不动地发到母亲手上。 哪怕她的男人跟别的女人跑了、或者出车祸死了、或者欠了一大屁股债,这个钱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根本无需打官司要抚养费,这样的话女人对生孩子就不会有任何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同时政府向男人强制收取抚养费,既可以逐月征收,也可以一次性征收,我倾向于生得少的可以逐月征收,生得多的可以折现后一次性征收。 收取的标准是根据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来调整的,不同的胎次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收取标准,如果向父亲收 1000 却给母亲发 2000 ,那就相当于国家给补贴发福利了,这就是鼓励生育的政策; 如果给母亲发 2000 却向父亲收 3000 ,那就相当于国家收罚款了,这就是限制生育的政策。


如果一个男人生了孩子却交不上钱,那么很简单,既然他养不起孩子,我们就消除他继续制造孩子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拉去强制结扎。 对于绝大部分正常男人来讲,无论你跟孩子他妈是否不和是否分手,对孩子的经济责任都完全不可能逃废; 对极少数很挫的男人来讲,的确可以逃废责任,但却需要付出被结扎的惨痛代价,他也就不可能继续传播他的劣质基因了。


这套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明确预期,男女之间都不需要互相算来算去,择偶会变得非常单纯,主要是看人本身,家世财产什么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富男人仍然会比穷男人更有吸引力,但更多地是通过直接支付好处来实现,既然代孕都合法了,那么明码实价甚至签合同后再生孩子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有人一定会担心家庭的瓦解对社会的冲击,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感情好的自然好,结婚证也并不会丝毫增加他们的幸福; 感情不好的自然不好,结婚证却会千百倍放大他们的痛苦。 人类几千年来都没有由政府来颁发结婚证,难道说古代的男女关系会比今天更不稳定吗?


出于生活安定、节约成本、爱护后代的考虑,负责任且性格相宜的男女自然还是会倾向于长期生活在一起,男人经济上有余力的话,在法定义务之外照样会给女人和子女更多的经济支持。 而对于那种选择错误并不合适的男女,分手则变得非常简单,这不仅对男女双方是好事,对子女来说也是好事,生活在一个天天吵架的家庭中与生活在一个和睦恩爱的家庭中,恐怕后者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吧。


总而言之,当婚姻的束缚减少甚至消失的时候,生育意愿的错配也就不存在了,想生孩子的人自然就能找到适合的异性来生,生育率必将上升; 再加上无条件给母亲发抚养费,女人对生孩子的顾虑会大大降低,有些能生的女人甚至可以直接以生孩子为生,稳稳当当的高收入铁饭碗。 当然,抚养费也有高与低的区别,抚养成本收益的变化也都是很大的,怎样尽量降低抚养成本、提高抚养收益,是下面两章将要讨论的问题。


养孩子可以很简单


当下中国养孩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在大城市当中,这种成本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包括时间和精力上的。 惊人的养育成本,极大地压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也就我们这代 40 上下的「老年人」由于文化传统影响还想生二胎,年轻人基本没有几个愿意生二胎的。 别说二胎了,就是生头胎,很多都是因为舆论压力和父母的催促,最近几年的生育率中,二胎都多于头胎,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我们把养孩子的成本大体分为衣食住行医教六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只有衣比较简单,因为中国的衣服的确是很便宜,除了父丧母逃的孤儿外,我还没见过哪个孩子穿衣服有问题的。 下面只讨论其他情况。


一、吃饭是个大麻烦


我家老大出生在中国,老二出生在美国,现在刚满 1 岁,相比较之下,我发现在中国孩子吃饭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而在美国几乎完全不用操心。


美国有一个惠及大部分人口的福利项目,叫做 WIC (women, infants, and children),孕产妇和 5 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申领,全部都是食物,主要是包装好的婴幼儿即食食品。 其实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不高,但是真的非常非常实用,对于 1 岁以下的孩子,有小瓶装的肉泥(有牛肉、猪肉、鸡肉、火鸡四种)、小盒装的蔬菜水果泥(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列举)、盒装兑水可食的米糊(米、麦及混合装)、开袋即食的谷物制作的零食(口味和形状也很多)、果汁、奶粉等等, 1 岁以后就没有奶粉了,会换成盒装鲜奶。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懒一点,完全不需要给孩子做任何吃的,就喂政府发的东西就行,不仅管饱,而且营养均衡。


WIC提供给孩子的食品
但在中国的时候就很麻烦了,我们每顿都需要专门给孩子做饭,他一顿又吃不了多少,有时候做了他还不爱吃,就算有老人帮忙,也是不胜其烦。很多东西需要切得很细碎甚至需要搅、磨,往往需要熬的比较烂,量虽然小,但动用的工具餐具可不少,弄完以后洗一次都是很费事的。中国也不是没有方便的婴儿食品,但说实话,你敢让孩子随便吃吗?或者也可以全部买进口的,但我相信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

这边孩子上学也是可以定学生餐的,不但管午饭,还可以管早饭,政府有补贴所以收费比较便宜,疫情期间就全部免费了。 我刚把老大送去上幼儿园吃学生餐的时候,说实话不是很放心,跟一个华裔的医生聊天时就问道,「在学校吃的东西会不会不卫生?」 那医生像看乡巴佬一样瞥了我一眼,然后可能想起来我刚来不久,于是说,「你在外面吃的东西可能会有问题,但学校的东西 100% 不会有问题,孩子吃的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人敢出问题。」 讲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托儿所的餐表( 2021 年 2 月)

我们把养孩子的成本大体分为衣食住行医教六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只有衣比较简单,因为中国的衣服的确是很便宜,除了父丧母逃的孤儿外,我还没见过哪个孩子穿衣服有问题的。 下面只讨论其他情况。

但在中国的时候就很麻烦了,我们每顿都需要专门给孩子做饭,他一顿又吃不了多少,有时候做了他还不爱吃,就算有老人帮忙,也是 不胜其烦。 很多东西需要切得很细碎甚至需要搅、磨,往往需要熬的比较烂,量虽然小,但动用的工具餐具可不少,弄完以后洗一次都是很费事的。 中国也不是没有方便的婴儿食品,但说实话,你敢让孩子随便吃吗?或者也可以全部买进口的,但我相信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

以食为天,对孩子来讲,吃饭又是尤其麻烦而讲究的事情,有时候我就不免感慨,泱泱大国,为什么连给孩子一口放心的食物都做不到? 如果我们的婴儿食品可以让家长绝对放心,那么潜在会节省社会多少人力物力,不要小看每天那一点时间和精力,真要节省下来了,可能也就有功夫造二胎了。

关于如何监管食品质量的问题,我以前有文章提过,以后也会专文来讲,会有系统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监督办法,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只讲一个最简单粗暴的办法——鼓励内部举报。 任何工人举报本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查实之后重金奖励,并给全家北上深户口,同时解决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你看还有没有企业敢作假。

二、长安居大不易

我在北京生活过多年,在这种大都市,一个小婴儿至少要占一间房,婴儿床当然占不了一间房,但你必须找一个人专门看护他,无论是自家老人还是请保姆,肯定不可能和你们两口子睡一起。 而且孩子是要活动的,北京那个空气、气候和交通,常年在外活动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卧室也小、客厅也小,那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是很憋屈的。 所以北京就有一个很典型的情况,本地土著不缺房子和空间吧,但是本身不想生,外地人想生吧,但是往往负担不起那么大的房子。 真的是长安居大不易,我相信其他大城市也有类似的情况,没有一个大两居或者小三居,根本不要想生孩子的事情,没有一个大三居甚至四居,就不要想生二胎。

房价贵当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但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烂了,我不想再多说,我这里从两个另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育儿的住房空间问题。

首先,为什么孩子必须有一个专人在家里看着? 美国的生育率虽然也没有达到世代更替率,但是仍然比中国高得多,并且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按照越穷越生的理论来讲,这是有点奇怪的。 他们很少有父母帮着看孩子或者专门请保姆看孩子的情况,因为他们有非常发达的托儿所体系,英文叫做 Daycare school ,当然还有 Day and night care school ,不过后者相对要少得多。 哪怕孩子还不满周岁,你都可以把他送去托儿所,关键是送去了你还可以很放心,我家老二不满 10 个月的时候就进托儿所了,我接送他的时候还可以看见他对老师笑,我觉得这就说明至少老师没有虐待他。

婴幼儿托儿所的存在肯定是大大降低养育负担的,即便两口子都上班,也能对付得过来。 中国作为一个女性工作率非常高的国家,大力发展托儿所更是极其必要,否则生娃要么丢工作要么就得有大房子,大量普通家庭当然承担不了。 上面最近也看到了这种情况,去年 5 月的时候国办就发了一个《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但说实话,我研究这个文件之后遗憾地发现,力度还是不够,而且有方向上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