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在
2012年底,魏建仓从军队离开,2013年,魏建仓创立深之蓝,踏入水下机器人行业。
深之蓝总部
就这样,一个刚刚三十而立没两年的青年,奔赴了他这一生最重要的人生路途。
在刚成立时,满怀壮志的魏建仓为公司所做的第一页
PPT上写着一行字——
“创建一家受人尊敬的一流的高科技公司”。
那时的他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等待他的,是吃不尽的苦头。
关关难过关关过
这几年来,
“硬科技创业”一直是被创投界追捧的热词,以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航空深海为代表的高科技创业项目层出不穷,背后不乏像魏建仓这样名校出身的科学家创业。
但是,创业是件比难更难的事情。硅谷顶级创业者本
·霍洛维茨曾说:“在我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某种程度上,深之蓝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2013年,在公司刚成立的那年,魏建仓是最开心的,因为第一年,公司是从原点出发,无论走那个方向,都是对的,都是在向前走。
魏建仓是幸运的。
第一笔
500万元天使投资,只花了10分钟的时间就达成了协议。
2013年后,中国迎来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整个社会都为这股热潮提供了支持和助力,深之蓝也在短短2、3年时间,先后融资了4000万元
在深之蓝的第一个产品出来时,更是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且家人也义无反顾地支持魏建仓。
但魏建仓又是不走运的。
创业难,要在水下智能制造领域创业更难,大量研发测试需要在深水环境完成,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是普通创业者的好几倍。
一方面,由于水下无法进行
GPS定位、无线电没有信号,无人自主航行器类产品,在水下处于失联状态,这就要求产品的高可靠性。
魏建仓清楚记得,在
2013年5月,北京金海湖第一次进行野外实验,不到半个小时,试验的水下机器人就在水深2.4米处被渔网缠住。捞,风险大,不捞,全部家产就此打水漂,最后,一位熟识水性的工程师,冒险把机器人捞了回来。
另一方面,出海实验成本极高,且出海测试人员面临未知风险的挑战也非常高,需要克服未知环境的恐惧和长期海上漂泊引发的身体不适。
团队
初期
只有
20个人,魏建仓
自己也
亲自上阵,那种晕船的感觉让他感觉
像
“地狱”一般。
在一次
演讲
中,他
曾分享过感受:
“船在航行的时候,人不会晕船,但是船一停下来,就晕得不得了。
作业的时候,渔船要停在海面上,机器才能下水,船在水面上一直摇,我们几个工作人员盯着机器,几乎
30秒就要扒着船舷吐一次。船一开起来,晕船的感觉会好很多,就像从地狱回到了人间。
有一次,我上岸以后很兴奋,感觉终于解脱了,但是回头看一眼海,马上又吐了。
”
除身体不适外,做水下无人机的测试泡在水里
5、6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