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民谣与诗

这个吃喝玩乐76年的“老不正经”,才是当今活得最明白的中国人

民谣与诗  · 公众号  ·  · 2017-08-01 2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少年蔡澜


十多岁,蔡澜就撰写影评, 拿着丰厚的稿费呼朋伴友请喝酒。凭借父亲在电影圈的人脉,他想找和电影有关的工作并非难事,可在蔡澜看来,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若没有足够的钻研精神,那还谈何热爱?


只要是自己认定的方向, 哪怕旁人不认同,一旦钻进去,做到专深,就是一种成功。


为了学到最专业的电影拍摄技术, 18岁蔡澜远赴日本攻读电影编导科,看着他长大的邵逸夫得知此事后,又让他兼任邵氏公司驻日本经理、翻译。


学成回到香港,邵逸夫问蔡澜: “你这么爱电影,不如来拍电影?”蔡澜却摇摇头,“我想做监制,比起导演,监制从一个故事的孕育,到物色演员、制定预算直到版权售卖,这样我将成为一个更全面的电影人。”


彼时正值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 蔡澜也果然没有令邵逸夫失望,他跟成龙合作,监制的《城市猎人》、《福星高照》、《重案组》等20部电影风靡亚洲,监制蔡澜渐渐成了一块黄金招牌。


蔡澜监制的电影


在蔡澜心目中, 娱乐电影不是他的终极理想。他最爱的导演是库布里克,喜欢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他把电影当作诗,当作穿越梦与灵魂的旅行。


一日,他大胆地对邵逸夫说: “我们拍电影赚了那么多钱,何不在10部电影里,做一部文艺片,让剩下的9部赚钱不就可以了?”


邵逸夫听了之后只是笑笑: “我能拍10部赚钱的电影,为什么不拍10部?却要拍9部?”蔡澜听罢,只能无奈地退出门外。


这时蔡澜才意识到, 自己的职业, 和纯粹的艺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职责是帮别人赚钱,让投资人有利可图。



理想抱负难以实现, 但蔡澜有蔡澜的职业精神,对每一部电影都很较真。“我的性格就是如此,人家投钱拍电影,我就一定要想办法帮人把钱赚回来。”


甚至在盗版猖獗, 香港电影日趋没落时,投资人问他:“能不能监制三级片?”蔡澜马上行动,几部三级片一出,果然火爆,帮邵氏度过了重重难关。


有人问:“不觉得这是人生中的污点吗?”蔡澜说: “从来没觉得这是羞耻的事,虽然我不喜欢,但不能拿别人的钱任性。”



是选择艺术良心,还是商业良心? 蔡澜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那时,他只好把电影当做一个“大玩 具”: “每次都找最好的外景,重现最好的酒菜,女孩子就让她们穿最漂亮的旗袍,这些我很懂,很会考据,也就乐趣无穷。”


蔡澜常说: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有一条鸿沟,可越是经历这样的人生境况,越是应该懂得为自己“造趣”。


这是蔡澜的第一个人生阶段, 那时候的他,已经懂得乐趣的重要。只有心里有诗句,风里才有诗句。



3、


上世纪80年代, 《明报》副刊星光熠熠,倪匡写“科幻”,黄霑写“随缘录”。拍摄电影之余,蔡澜也抽空写作,受邀在《东方早报》副刊《龙门阵》写文。


当时大家都说:“一个作家写专栏, 不在《明报》写,就没有江湖地位。”于是蔡澜找到好朋友倪匡:“能不能跟金庸说说,给我开个专栏?”倪匡回了他一句:“让我想想办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