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上每当沿海或者中原出现战乱,四川(含现重庆)都是休养生息、蓄力反击的大后方。
刘邦退守汉中以四川为粮仓,才有了后来的楚汉争雄;刘备入主蜀地积蓄实力,才有了后来的三国鼎立;安史之乱李隆基逃往四川,才能获得一线生机;乃至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也是作为与日寇斗争的后援地,为中国取得胜利提供强力支撑。
四川的幸运并不是天赐的。在古代,高山环绕致使四川盆地与其他地区存在交通阻隔。李白曾在诗里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勤劳勇敢的四川人,并没有「以手抚膺坐长叹」,而是一直在「逆天改命」。就像诞生于四川的动漫《哪吒》所展现的内核,四川人的信仰是
「我命由我不由天」
。
早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理岷江,千年工程都江堰硬生生把闭塞的古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华阳国志
·
蜀志》记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描述的就是四川成为「鱼米之乡」后的情景。
而在当代,川藏铁路、西成高铁以及四通八达的国道,愣是把一道道天堑变为通途。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欧班列更是扩宽了四川对外开放的大门。
四川山高水长,四川人则可以比水更柔,可以比铁更钢。
在成都玉林路的街头走一走,在人民公园喝一杯盖碗茶,你或许会感叹四川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安逸,烟火中缭绕着柔情蜜意。
但四川人骨子里的精神血脉是「我命硬学不来弯腰」,抗战时期,
350
万人参军、
64
万人伤亡,四川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并且大声喊出口号:
「四川不灭,中华不亡!」
四川是一个随时准备为中国打「最后一战」的省份。
这种精神内核,让它在当年就可以作为中国的「战略腹地」,
70
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底气只会更足。
如何能成为「战略腹地」?四川的底气更来源于硬核的实力。
民以食为天。
根据
2024
年数据,在「食」方面,四川拿下了三个「第一」:
粮食总产量
726.8
亿斤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九;
生猪出栏量
6149.6
万头,全国第一;
油菜籽总产量
74.4
亿斤,全国第一。
四川农林牧渔产业
GDP
高达
5619.9
亿元,仅次于山东和广东这两个东部大省,是内陆省市第一。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
四川能为全国人民填饱肚子提供基本盘支持,
而且饭后还能喝上茶,四川茶叶年产量高达
45.4
万吨,位居全国第四。
能源也是大国博弈的生死线,而四川在能源供应上也足够「挑大梁」:
2024
年,全省天然气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