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早餐
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财经快讯之一,每天早晨,最新鲜、最全面的财经资讯尽在财经早餐!财经大事早知道,您的贴身财经小秘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早餐

黑天鹅:如何从意外事件中“获利”?

财经早餐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5-25 06: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颠覆了无数人对“房价只涨不跌”的信仰。

3、事后可解释: 大多数人事前茫然,事后才回过头找蛛丝马迹,将其包装成“早有预兆”。

然而,这并不代表人们事前真的洞悉了其发生概率;只是我们的脑海里喜欢把偶然性改写成“必然”,以减轻对未知的恐慌。

4、事前可预防: 黑天鹅的“不可预测”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挨打,只要意识到它存在“非零概率”,并给自己留足余地,就能在意外到来时,既避免致命冲击,甚至还可能像比尔·阿克曼那样捕捉到赚大钱的机会。

这些如上特征使黑天鹅事件区别于其他风险类型:

它们不是常规风险管理框架中可以计算和应对的"已知风险",而是"未知的未知"-那些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正如塔勒布所言 :"在黑天鹅的世界里,不要预测,要准备。"

这句话体现了黑天鹅理论的核心思想:

面对极端不确定性,预测的价值远低于准备的价值。

误读

在公众视野中,“黑天鹅”已被用得异常频繁,但许多解读却偏离了塔勒布本意。例如:

把任何重大意外都叫“黑天鹅”。 实际上,塔勒布强调的是“高度不可预测”与“巨大冲击”并存,而且在事前极少能被主流模型或集体认知纳入视野。

这意味着并非所有重大或罕见的意外都够资格称为黑天鹅;

只有那些完全超越了常规风险考量、且在发生后改写了系统格局的事件才符合标准。

视黑天鹅为“事后诸葛亮”的标签。 有人认为,黑天鹅只是让人们在事后、带着上帝视角评论罕见事件的一种借口,难具实际意义。

但其实,黑天鹅不是要人们事后感慨,而是警示我们:

现行模型下被低估的极端风险,才是最需要引起重视与防范的。

将黑天鹅与“坏消息”画上等号。 多数人提到黑天鹅时,脑海里闪现的都是金融危机、灾难事故或市场崩盘之类的负面事件。

但塔勒布也强调过“正面黑天鹅”。ChatGPT应该称得上这类事物。

将黑天鹅等同于宿命论。 既然黑天鹅如此不可预测,那我们也只能听天由命。

塔勒布在强调极端不确定性的同时,也提倡“反脆弱”思维:

尽管我们无法完美预测黑天鹅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但我们可以提升系统韧性,分散风险、保持弹性、留有安全垫,以便在意外来袭时不会被击溃。

黑天鹅不等于“无法防范”,而是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赖线性假设和单一模型,而要在不确定中提前布局。

低估了对冲与提前思考的可能性。 不少人看完《黑天鹅》后,会产生一种“什么都无法预测,不如放手一搏”的极端想法。

实际上,塔勒布所谈的并非放弃理性决策,而是用不同于常规的方式来应对尾部风险。

还有就是,把黑天鹅作为终极借口,啥事儿都拿它来抵挡。事后复盘时,只关注单一触发点,却忽视系统性脆弱。

解析案例

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也反复提醒:人类往往高估自身的能力,而忽视无处不在的随机性。一个人成功押中一次极端事件,不一定证明他比其他人更聪明,也可能只是恰好撞上了。

那么,让我们再回到开头的案例,利用全球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狂赚36亿美金的阿克曼,靠的是运气,还是实力呢?

接下来,我将为你解析这一经典案例,进而更深刻地理解黑天鹅策略。

首先,阿克曼不是预言家。他并非是提前预测了一切。但是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明白,类似于黑天鹅这类貌似极小概率的事件,发生的频率其实要更高一些,并且后果极其严重。

所以,他在别人还没充分意识到疫情破坏力时,率先将其定义为一次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

其次,阿克曼用小额资金进行高杠杆式对冲。

假如疫情得以控制,他不过亏掉一点“保险费”;

但若疫情真失控,他将收获百倍以上回报。

这样的小成本、高杠杆、对冲性押注,正契合塔勒布在《黑天鹅》中强调的“杠铃策略”或“尾部对冲”思路。

也就是说,预测错了,损失也不大。这一点,极其关键,却容易被人忽视。

你看,黑天鹅理论说,黑天鹅无法预测,但是假如你能很便宜织一张很大的捕获黑天鹅的网,也不妨试一下。

这是一个“保险角度”的小额投入:阿克曼只拿出了2600万美元去买CDS。这笔钱即使全亏,也不会动摇整个基金的根基,却能守护他的基本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