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订专栏、订课程、订直播、订小密圈,
刘刚说:“生怕动作一慢,就被甩到行进队列之外。”
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
“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
“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
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
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
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
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
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
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
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
“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
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可时间长了,我才发现:
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
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
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有段时间,和刘刚一起聊天时,
他嘴里经常冒出一大堆新名词:
什么“跨界学习”啊?
什么“认知升维”啊?
什么“中矩思维”啊?
有一次,我问他:“你都哪里学的?”
他说:“付费APP上。”
那段时间,刘刚特喜欢在社交场合表演,
潜台词是:“你看,我学到了好多新知识。”
两年过去后,他终于消停了,
不再逢人就满嘴喷新名词了:
“学了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新思维,
看似什么都知道,其实一点卵用也没有。”
他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震惊世界,
于是被很多大学邀请去做报告,
爱因斯坦因此而被弄得疲惫不堪。
有一天,司机对他说:“你太累了,今天我帮你作报告吧?”
爱因斯坦问:“你能行吗?”
司机说:“我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
那天司机上台,果然讲得滴水不漏。
但刚想下台时,一位博士站了起来,
然后提了一个非常深奥刁钻的问题。
司机不知怎么作答,幸好脑瓜转得快:
“你这问题太简单了,我司机都能回答。”
爱因斯坦站起来,几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博士惊呆了:“没想到他的司机也远胜于我。”
但在回去的路上,司机对爱因斯坦说:
“我知道的只是概念,你懂得的才是知识。”
其实,我们就跟这位司机差不多,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
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
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
首先,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朋友张海特别喜欢各种“干货”知识,
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
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
“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
就这样,他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
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有一天,我打开微信收藏,
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
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
最后,他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如果你留心一点,就会发现,
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张海所收藏的那种碎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