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时间过去了两年,这三家巨头手中都有182mm组件的库存急需消化。
作为182mm阵营的领军企业,隆基表达了对硅片尺寸统一的支持,但其后便宣告了BC技术的高转换效率,试图以技术优势“抢跑”。
在技术路线和尺寸优化创新之间,巨头不断展开较量。
01
“苦秦”久矣
在合久必分之前,光伏行业几乎是隆基绿能的大一统天下。
2013年以来,凭借单晶替代多晶,隆基掀起了光伏技术路线的一场变革。通过多次装料拉晶(RCZ)和金刚线切割技术,隆基成功攻克了单晶拉晶和硅片切割的核心难点。同时,单晶PERC电池亦成为光伏产业的主导技术,开启了光伏行业一体化的新篇章。
吃到巨大的技术红利后,隆基利用其在PERC技术的制标准化优势,一手促使产业链利润重新分配,不断巩固其强势龙头地位。
在客户方面,通过选择优质客户、优化资源分配,隆基牢牢占据了客户资源。
隆基主要为两类目标客户服务,一类是行业领先企业,隆基的70%销量流向了全球前十名太阳能电池企业供货;另一类是有潜力未来进入全球前十名的企业,这是隆基其余30%销量所在。
当然,竞争对手自身的状态变化,也从侧面推动隆基登上“帝位”。
2016年至2018年间,晶科能源因为走“渠道路线”,将产能重心放在组件,成为组件全球出货量第一。但这种资源分配,导致硅片和电池片供给跟不上,不得不以外购解决。加之美股融资不顺利、资金链紧绷,晶科无力与隆基正面交锋,至2020年,晶科组件出货量被隆基反超,让出了组件出货的头把交椅。
在供应商方面,隆基更为擅长锁定优势。
2017年3月,隆基股份选择与通威股份(600438.SH)合作年产5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合资公司由双方共同运营,通威股份提供包括生产技术、供应链资源和员工培训在内的全面支持,而隆基则成为了该项目多晶硅产品的首席优先客户。
借助长单锁定硅料供应,隆基一度让通威为自己“打工”。
隆基还通过股权投资,扶持硅棒拉晶和硅片切割环节中的头部企业,进一步稳固了其市场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