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没”
“那还不快去写”
“等会儿”
“等、等、等,你都等多久了?一个小时都过去了,就一直玩手机。”
“哎呀,我知道了,你烦不烦啊?”
“烦,烦是吧?砍死就不烦了”
说着,她从厨房拿了把菜刀追到了客厅。
男孩见状,赶紧躲回房间锁好门,并立即报警:警察叔叔,有人在家拿刀要砍我,你们快来,我妈失控了······
以上情节,你以为是出自小说或电视剧?
不,这一幕是发生在辽宁鞍山市的真实事件。
妈妈因为孩子拖拉、磨蹭,一催再催,直到突破心理阈值,彻底失控。
所幸,警察及时赶到,避免了一场因冲动而产生的伦理惨剧。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端案例。
可是,却直射出当下广大家长的共同心头痛:孩子磨蹭、拖拉,怎么办?
02
前些天,央视转播了BTV科教频道的一档育儿节目《记忆2016》,其中有一期节目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对孩子磨蹭的因素进行剖析,并给予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在这里,娇妈根据节目内容,再综合儿童教育心理和平时接触到的案例,给大家进行全方位剖析和总结。希望家长们可以从中受益并解惑。
首先,造成孩子磨蹭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孩子自身的因素,也有父母教育出错的因素。
罗列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儿科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发现,磨蹭其实是孩子的成长必经阶段,是其生理节律的反应:
如1-2岁孩子的磨蹭,是因没有基本的时间概念,只活在当下。
2-2.5岁,孩子对时间稍稍有了一点概念,了解何为“先后”。
2.5-3岁,孩子时间观念飞速发展,分得清“过去”“现在”和“未来”;
4岁,能够描述出在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但还不能具体说出在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这一点孩子要到5岁才能做到;
6岁,孩子喜欢听过去的故事,不过,类似于半小时、20分钟之内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他们没什么感觉;
7岁,可以分得清时间概念了,可是却是成长磨蹭的高峰,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面,其实还没有接受在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此部分引用自国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