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一年狂赚3300亿,恐怖的李书福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22-01-26 0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3
少年成名
卖“北极花”冰箱,28岁成千万富翁
1984年的一天,李书福来到台州一家鞋厂定做皮鞋。不经意间,他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不做鞋,反而在生产一种冰箱零部件。
一番打听后,李书福发现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商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冰箱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李书福决定再次踏上创业的旅程: 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
因为公司初创,既没土地,也没有厂房,李书福只能租用一个街道办的工房进行冰箱蒸发器、冷凝器和过滤器的研究与试制。
其实很难想像,几个高中学历的草台班子,在条件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可以研发出多少有点技术含量的冰箱零部件。
但那个时代对未来充满激情的创业者,总是能够创造奇迹,尤其是李书福。
经过近400个日夜的反复失败与总结,当李书福的手掌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完好无缺的皮肤时,他们终于试产成功。
产品的研发虽然已经解决,但是生产的厂房再次成为李书福面临的难题。
由于街道办自己要发展工业,之前的工房就被他们收了回去,李书福他们只能转移到其它地方。
幸好,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李书福租用了路桥中学校办工厂,并可以用校办工厂的名义进行生产销售。
但无奈的是,刚搬过去生产不到一个礼拜,由于噪音的影响,李书福的工厂遭到老师们的集体罢课抗议。学校迫于压力,也只能让李书福赶紧搬走。
吸取教训后,这次李书福请人帮忙找到一个周边无人居住的地方:废旧的自来水厂。
李书福心想:这次总该没问题了吧,老天爷已经够折腾我了。


可是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由于这个水厂已经切断电源,重新用电的话必须找供电局审批。李书福嫌麻烦,结果因为私自接电被人举报,县电力局因此要求县检察院对他们监视居住并立案调查。
这可吓坏了李书福,他一度不敢再去那个自来水厂,冰箱零部件的生产也陷入了停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李书福绝望之时,台州黄岩县的工业办公室主任主动找到了他们。为了发展县里的乡镇企业,主任愿意为他们解决这个麻烦。
在主任的协调下,李书福在废旧自来水厂的生产设备得以解除限制。重新搬家的那一天,即使时隔多年,李书福依旧记忆犹新:
这些设备的搬运,我们都是用人力手拉车,像蜗牛挪动般实现转移。一辆手拉车三到四个人,一共有几十辆手拉车,边推边拉。
而且那几天碰巧老天还下了倾盆大雨,虽然汗流浃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我当时想,只要能向前挪动一步,就是我们的成功,就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后来一干就是几十公里,道路泥泞,坑洼窄小。由于这些设备太重,捆绑锁紧难度很大,几个昼夜我们才搬运完成。那种艰辛与折磨,与我当年牵牛时,对牛在耕地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因为搬迁,路桥中学校办工厂的名称就不能再为李书福所用。后来在工办主任的帮助下,李书福才拿到了乡镇企业的营业执照,化身正规军,名字叫做 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
证件齐全后,李书福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研发新品,扩大产能。
由于技术过硬,市场供不应求,石曲电冰箱配件厂的产品一度销往全国几乎所有的电冰箱厂。
李书福看到企业发展如火如荼,野心进一步膨胀,他决定向产业下游终端进军,开始生产电冰箱、电冰柜等制冷设备。
这又是一个颇具魄力的决定。彼时,民营经济还未获得国家正式认可,而电冰箱这种之前国家统一配售的商品,也没有生产政策落实。
但李书福胆子够大:你虽然没有批准生产,但也没有禁止啊。既然是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那我就先生产看看。
1986年,李书福正式组建 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 ,再一次闯进民营经济的禁区。
由于质优价廉,供不应求,没过两年,北极花便成为国内知名的冰箱品牌。
高峰时期,北极花年销售额一度超过国营冰箱厂,达到4000万元,成为了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当时年仅26岁的李书福,也成为了十足的千万富翁。


但好景不长,1989年6月,国家颁布定点生产冰箱的企业名录,北极花未能位列其中。
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然后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了乡政府。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就跑去上大学了 。”后来李书福回忆道。
关于李书福的这段说法,处机是半信半疑。把企业的固定资产送给政府不无可能,但是否保留分配一些流动性资产,还有待考证。
毕竟如果没有一些财产傍身,我想李书福不太可能暂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4
再战乾坤
中途辍学,重燃创业激情
从高中毕业到离开冰箱厂,李书福在商海也闯荡了8年,他觉得是时候好好沉淀一下自己,便跑到深圳大学进修学习。
说是学习,但现在回想起来,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李书福去深圳根本就是考察市场。
有一次,李书福和朋友去一处装潢材料市场闲逛时,发现一种叫“美铝曲板”的进口材料很有市场前景。
几番了解之后,李书福觉得机不可失,便决定中断学业,回到台州再战商场。
很快,李书福和兄弟联合创办的工厂,便生产出中国第一块美铝曲板。由于质量过硬,价格便宜,很快替代了进口产品,在国内一炮打响。
生意最好的时候,李书福生产的美铝曲板不但内销,还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直到今天,这个企业还是李书福家族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不过李书福在这个行业没呆多久,就选择个人退出,把公司交给了哥哥李书通打理。原因和当初炼金一样:被人抄袭,同质化竞争,利润下降。
后来李书福不免吐槽:“虽然当时我们有专利,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但被别人拷贝,也许是那个年代的命运安排。”
其实不仅是90年代,即使是现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依然是全世界竞争最为激烈的环境。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企业要想不被别人模仿,就需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护城河。诚如马斯克所说:
只要你的创新速度足够快,就不用担心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竞争对手永远只能追着你的屁股跑。
像很多私营老板一样,李书福也曾在预期利润的驱动下,头脑发热,抑制不住扩张的冲动。
退出装潢行业后,恰逢92年海南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李书福便带着数千万元奔赴海南,加入了炒房大军。
可惜在李书福之前,已有潘石屹、冯仑、王功权等大佬先行入场,所以李书福不幸地当了一回接盘侠,把几千万元雪花花的银子都葬送在了海南的天涯海角。
多年以后,每当记者提到这段经历时,李书福都讳莫如深,不愿多谈。
他只说到,海南炒房给我最大的教训就是:“我只能做实业。”

5
暗度陈仓
不知“天高地厚”,打造中国首家民营车企
在深圳学习期间,李书福就曾花6万元买了一辆中华牌轿车。没想到的是,几年后当他败走海南时,竟然动起造车的念头。
不过整个90年代,国内汽车行业都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所以当李书福找到台州市黄岩区经委的领导,刚把要搞汽车的想法说出口时,就得到了一句“不可能”的答复。
李书福不甘心,又找到省机械厅,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可能”,相关领导告诉他:“你去北京也没用,国家不同意,工厂不能建,汽车就是生产出来也不能上牌。”
几次打击并没有让李书福彻底放弃, 他决定曲线救国:先办摩托车厂,再伺机造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