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新需要担当精神,不惧风险、不畏失败。正是这种可贵的担当精神,让驻香港部队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想事、谋事、干事,走出了一条具有驻军特色的创新之路——
驻军实行轮换交流制度,“动”中抓建特点突出。面对部队基础难打牢、一流标准难保持的现实问题,他们把加强基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系统工程来抓,摸索出“接力搞建设、持续打基础、分类抓帮建、反复抓落实”的经验,不断积蓄部队长远发展的后劲;
针对驻军重要敏感部位多、防范难度大的实际,他们探索出“重点目标全方位防卫、手机网络全时域监控、执勤枪弹全地域跟踪、外出人员全过程管理、进出海关全员额检查”的管理办法,驻军20年20余万台次车辆和80余万人次进出香港无一起违规违纪事件发生;
适应两种制度、两个市场和三军合成特点,他们创造性构建“一体化保障、集约化筹措、标准化供应、规范化管理”的综合保障体制,坚持财经管理集权、物资供应集中、医疗服务集约、运输保障集效、营房管理集成,闯出了一条三军联合保障的新路子。
香港大鹏湾海域,风力5至7级,浪高涌急。
今年3月20日,驻香港部队某舰艇大队轻护舰编队迎风破浪航行。一路上,“敌”如影随形,战斗警报声此起彼伏,扩音器里不断传来作战指令。
48小时联动演练,舰员们汗流浃背,高度戒备,多课目不断穿插,分更次、小编组、单平台训练持续进行。
这次海上训练,他们聚焦战斗力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训练背景由“虚设情节”向“紧贴实情”转变,训练时间由“集中训练”向“全时训练”转变,训练内容由“逐项轮训”向“急用先训”转变,训练标准由“关注指标”向“追求实效”转变,参训官兵绷紧随时战斗这根弦,部门协同、舰员配合和指挥员指挥的能力经受了极大考验。
创新聚焦战斗力,才能增强制胜力。军队的一切创新成果,都要用是否增强了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来检验。正是依靠创新驱动这个有力抓手,让驻香港部队战斗力稳步提升。
驻军官兵与香港小朋友合影 摄影:周汉青
5月10日,晨曦初露,正在驻训的某航空兵团防空营阵地上警报骤响,扮演蓝方的“来犯之敌”不是别人,正是该团飞行二大队的飞行员们。
实战化对抗是战斗力的“磨刀石”,更是战法创新的“砺剑台”。对抗中,双方使出浑身解数,杀得难解难分。对抗后,双方坐在一起研究得失,总结战法利弊,形成了“验证-总结-完善”的战法创新闭合回路。
通过积极探索“背靠背”互为对手的兵种对抗训练新模式,该团将训练往实战上靠,把官兵往“绝处”上逼,不断检验、改进攻防战法,交替掩护等8套新战法通过检验,官兵攻防能力得到提升,能打胜仗的底气越来越足。
创新,一切为了战斗力。从公开组织“香江卫士”系列联合实兵演习,到走出防区跨出国门参加联演联训;从开展模拟化训练让官兵在战争实验室中学习战争,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助力三军联合作战;从战法创新集训,到实战化砺兵……驻香港部队紧紧抓住用好创新驱动这个强劲引擎,将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创新的“准星”始终瞄准战场,不断砥砺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