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布什反其道而行之
图片源于网络
美国人当然不会遵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几年之后,小布什政府继攻打阿富汗之后,又发动伊拉克战争,恰好在每一点上都与乃父告诫不可行的理由相对:
把杀死萨达姆作为目标,师出无名(原来以核武器为借口证明是虚假的,又改口为“改变政权”);没有联合国授权,而且故意绕过联合国;不顾盟国的反对,使联盟四分五裂;造成美国士兵不必要的牺牲;美国成为阿拉伯土地的占领国;无视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
结果不但没有由此建立起所谓“大中东民主区”,而且更增加了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小布什政府的战略思想的来龙去脉,本人有另文详述,此处暂不论。总之,在他卸任时,美国战线已经拉得太长,花费了昂贵的代价,给继任者留下一个乱摊子,特别是中东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美国又不能一走了之,进退两难。
奥巴马的战略思想
客观来说,任何一届继任政府在这种形势下都面临收缩战线的任务。只是途径和重点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奥巴马上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设法结束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从中东撤退,但是举步维艰。对于美国一贯的“干涉主义”——即美国有“保护的责任”,任何地方发生反人类的屠杀事件,美国都不能袖手旁观,当一国屠杀其本国人民时,美国进行干涉不必考虑侵犯主权的问题——奥巴马有极大保留,他认为除非美国的安全受到威胁,总统不应该让自己的子弟去为制止别国的人道主义灾难而牺牲生命。这一点刚好符合老布什的观点。所以
奥巴马上台之前就毫不掩饰他对老布什和他的国家安全助手斯考克拉夫特的钦仰。认同他们超越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
在叙利亚问题上,奥巴马的思路表现得最充分。2011年叙利亚开始出现反叛时,华盛顿的主流思想库和外交谋士们都主张美国应该支持叛军推翻阿萨德政权。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底层百姓反对暴君的革命。奥巴马则不以为然,他说一边是装备齐全的职业军队,受到伊朗和俄罗斯两大国的支持,这两国在那里利益攸关;另一边是一些分散、无组织的农民、小生产者的抗议群众,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内战,美国想要不投入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而改变这一力量对比是不现实的。如今前两场战争还未结束,美国不能再找一个对象开战,
他决不愿重复小布什的错误,继阿富汗、伊拉克之后再度为叙利亚陷入泥沼。他的名言是“不干蠢事”
。
他的这种观点并不为大多数幕僚所认同。第一任国务卿希拉里就认为美国如果不帮助最初的抗议者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反阿萨德部队,就会留下巨大的真空,让“圣战者”去填补。她还说大国需要有有组织的原则,消极的“不干蠢事”不能算有组织的原则。
奥巴马坚决不以武力直接支持反对派推翻阿萨德,但是于2012年宣布了一条红线,即化学武器——一旦阿萨德政府使用化学武器,则美国将视之为对美国的安全的威胁,不能坐视。许多人都认为他这一宣布太鲁莽,因为一言既出,必须兑现。没有想到,2013年,阿萨德果真对库尔德地区使用了化学武器。这就把奥巴马推到了刀刃上。从副总统、白宫幕僚到国务卿、国防部长,都敦促他必须出击,否则将失信于天下,堂堂美国不能说话不算数。而且原先在此情况下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都已有预案。英国首相卡梅隆、法国总理奥朗德、沙特政府都怂恿美国动手,并表示愿意相助。但是奥巴马越来越犹豫,感到动武的后果莫测。此时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如果美国对叙利亚动武,德国不参加。英国议会否决了卡梅伦支持美国动武的提议。这倒使奥巴马松了一口气,决心宁可食言也不动手。一时间,他的办公室踏破了门槛,说客如云,都是敦促他必须有所动作,以维护美国的信誉。而他下定决心力排众议,不动用武力,宣布再有人提叙利亚就免开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