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雷斯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雷斯林

每一个怪人,可能也期待着你的拥抱

雷斯林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05 10:4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很同意乔布斯的说法。他列举的这些名人,无一不是充满力量,饱含着对人类的巨大热情继续,推动人类科技,法制,艺术,理念前进的伟人。无一不在身前遭受数不清的质疑,被无数人憎恨,但又被无数人爱着。


他们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他们眼中只有自己伟大的事业,崇高的使命——是这样的一类人。


曾经我一直觉得上面这样的想法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但就在最近,突然感觉不一样了。


我开始去想,那些桀骜不驯,那些不热爱人类,痛苦,孤独的天才,会不会在生前也渴望一个拥抱。 特别是对于一些诗人,艺术家。


海子,梵高,尼采,皮那让...


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精神财富,但在生前,他们一个比一个孤独。


1888年,梵高邀请同样孤独的艺术家高更与他同住,但大吵一架后高更愤怒离去。

之后梵高激动地割下自己一只耳朵,画下了这样一张带着汹涌情绪的自画像。



1889年,尼采在都灵的一家酒店门口驻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个马车吸引。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小马车。马车的车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强的马。不管车夫怎么喊叫,马匹根本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最终,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马匹打去。尼采见到此番情景,挤进人群,冲到马匹跟前,阻止住马夫,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


“我那可怜的受苦受难的老伙计啊。”


之后这位和时代格格不入,桀骜不驯却一生孤独的天才就彻底疯了。



都灵之马


那些天才,可能口口声声说自己不爱人类,可能有些轻微的社交恐惧,可能孤僻,傲慢,固执,让每一个试图接近他们的人都受伤害。


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生前都是一个孤独的怪人,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默默无闻;而当他们去世以后,那具相对无害的尸体才不会成为阻止人们走近他们的尖刺篱笆,才有人能接近,去瞥见那敏感,脆弱内心投射在艺术上的天才作品。


但我在想,可能仅仅是假设,如果我们能跨过那层篱笆,在他们生前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带刺的下面,藏着的是美丽不可方物的玫瑰花呢?


可能是奢望吧,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坚信着,因为我自己也有过一样的体会。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怪人,虽然还是有不少朋友,但真的愿意接近了解我的人并不多,一方面因为我会抗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本能的排斥大多数人珍视的那些“热血”的东西,和我走进了,只会听到我说一个又一个根本没有意义的冷知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