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经济学人
中国经济学人,市场经济的坚定代言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经济学人

林毅夫: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左右为难”?

中国经济学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12 19: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这种状况下,大家对中国的经济能不能真的实现“十三五”规划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定的目标?难免会有一些疑问存在。


在国内外有很多人对上述目标没有信心是因为从201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下滑,国外跟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中国内部的体制、机制、增长模式不可持续造成的。体制,即国有企业占的比重高,国有企业的效率低。机制,是在很多资源配置上市场还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增长模式的问题是指,中国过去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的比重太低,这种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于是,谈到机制、机制、结构的问题,不少观点认为不改革,经济下滑就不可能扭转而最终崩溃;即使下定决心改革,取得成效的时间可能会非常长,而且在改的过程中会非常的痛苦,于是,可能在未见成效前就引爆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额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国外很多声音唱衰中国,认为中国不改的话不可持续,要改的话,可能会把原来的矛盾激化。



最大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到底中国经济增长从2010年以来的持续下滑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就是由于我们体制、机制、结构性的内部原因造成的?


当然我们作为一个转型中、发展中国家,各种体制、机制、结构性问题肯定是有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有定力,下定决心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规划来改革。但是,我认为实际上从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的问题。这个其实不难证明,因为在同一段时间里面,跟中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我们大。


比如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等经济体从2010年以来也都出现了增长速度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远远超过中国。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基本上没有国有企业,也没有投资比重太高、消费不足的问题。同一段时间,他们增长的态势跟我国完全一样,而且降速更严重,必然是由于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其他高收入高表现出口比重高的经济体,尤其是像东亚的新加坡、我国的台湾、韩国等的表现。照理说我国体制、机制、结构、增长模式的问题他们都没有,但它们的经济增长也在2010年以后持续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也都远比我国大。这些经济体在同一时间有相同的表现,因此下滑必然有过外部性的因素和周期性的因素。


要看一个经济体在每年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出口、投资和消费,这是一个等式,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首先是出口。 发达国家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还没有完全复苏,失业率高、家庭收入增长慢,而且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家庭过度消费导致负债太多,家庭去杠杆,减少负债减后造成消费进一步受到抑制。所以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减少,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


第二是投资,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投资,这些项目经过五六年都建好了,但国际经济还没有复苏,还在下行的轨道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投入,投资增长就必然会慢下来,每个国家每个经济体都是如此。


第三是消费。 我国的消费状况还比较好,因为就业状况较好,家庭收入增长比较快,去年经济增长6.9%,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7.4%,所以我们的消费增长维持在8%左右,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好于其他经济体。


综上所述,我国不能说没有结构性的问题,也不能说没有体制机制问题的存在,但从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更重要的是外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


判断这个问题的原因,不仅对解释过去的现象很重要,面对未来也很重要。


发达国家从2008年危机之后,为什么经济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不复苏?因为发达国家危机爆发有结构性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