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人爱讲助人为乐,大陆市场也是很多品牌的救命稻草,星巴克自然想抓住一根。进入2018年,它明显着急地想往前游。就在8月初,星巴克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涉及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盒马、支付宝等多个业务线 。
星巴克也终于开通了线上销售,依托饿了么配送体系,咖啡外卖年底将覆盖至30个城市超过2000家门店。
星巴克还曾计划,要在2021年以前将中国区门店增加至 5000 家,在不同地区建立特色门店,比如将上海的老洋房"思南公馆"、杭州断桥附近的蒋经国故居改建成星巴克咖啡。
尽管动作频频,但总体而言,因为很多决策都要通过美国总部的审批,星巴克的脚步总是比别人慢一些,更不用说占领风口。
比如移动支付早已在中国普及,星巴克却直到2016年底才在门店上线微信支付,支付宝上线则是在2017年9月。——美国总部可能不知道,这个时候,甚至连街头乞讨的人,都用上了扫码支付 。
紧追的对手们
可口可乐入局,瑞幸烧钱叫板星巴克
星巴克在连锁门店领域,依旧凭借着3300多家店,占据国内咖啡市场的头把交椅。但船大难调头,它的对手们,也从未放过任何赶超老大的机会。
公开数据显示,大陆市场2007年约有15906家咖啡店,到2012年增长到31794家,2016年已经超过10万家,市场增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准。有机构预测,今年我国的咖啡店会超过14万家,2025年咖啡市场规模甚至可以达到万亿,相当于现在餐饮总收入的1/4。
这个市场,完全可以容下另一个同量级的咖啡巨头,不管是瑞幸还是其他;资本永远都是不嫌事儿大,跟老大斗更是一种刺激,所以,补贴或者打折,挥舞着钞票跟星巴克干。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屡有咖啡品牌融资、并购的消息爆出,其中便有今年攻城略地十分抢眼的瑞幸。有人戏谑地称,2018年“瑞幸(luckin)烧了10亿人民币,烧掉了星巴克100亿美金市值” 。
近一年咖啡品牌融资一览
但星巴克的对手们并不局限于此。
传统咖啡品牌发力
可口可乐入局,搅动池水又来大鱼
比星巴克晚7年在中国开店的Costa,曾经是大陆市场仅次于星巴克的第二大咖啡连锁店,有 400多家门店,该品牌曾计划2022年前,将中国门店数量增加到 700 家。
但在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以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osta后,这个品牌扩张速度,或许会超过之前的预测。
更晚来的太平洋咖啡在内地拥有300多家门店,香港有100多家门店;韩国咖啡连锁品牌Caffe Bene中国门店数量也在向1000家扩张。
洋快餐品牌介入
麦肯不缺席
麦肯作为外来品牌的先行者,从来都不缺席每一次的消费变化 。中国的粥和油条都开始销售了,老家的咖啡为什么不来一杯?
肯德基推出精品咖啡品牌COFFii & JOY,首次使用K Coffee品牌跨界与亚马逊 Kindle中国合作,在北京开设了主题咖啡店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