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数据文摘
普及数据思维,传播数据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数据文摘

斯坦福大学教授周雪光:科学理性正在制造一场“意义”危机

大数据文摘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25-05-16 12: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为大家进行新书导读。


以下为周教授的笔记全文。


图片

周雪光


做学术的人都听到过一个说法: 学者一旦掌握了一个理论视角或方法,犹如手里拿到一个榔头,到处看到的都是“钉子”(适用的问题),都想尝试用手中“榔头”(理论或方法)敲打一番。 同样地,如果学者脑子里有了苦思冥想的问题,那么,接触到任何书籍或话题,都会与自己思考的问题发生关联。学术研究即是新的研究问题与从已有知识结构、阅读或讨论等而来的新知识源发生关联,经碰撞而产生思想火花,拓展想象空间的过程。


不久前,我收到了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何为科学》的中文版译作。初步翻阅书目和提要之后,我感到这本书的主题与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密切相关,随即打开仔细阅读。按照以往习惯,我同时购买英文有声书,边听边读,相互映照,推动思考自己关心的问题,于是有了这篇读书笔记。 (下面的引文来自中译本)


▼点击卡片,即可预售下单▼

图片

“盲点”:科学危机何以发生


本书的主题是,近代以来人类在科学道路上获得巨大成功,但同时孕育着危机:


科学的危机来自科学所附带的意义。有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被嫁接到了科学上,我们将这种世界观称为“盲点”。科学中存在一种主流哲学观念,它让数学抽象提升为真正实在,并由此贬低直接经验的世界。


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科学主义,即认为 科学具有高于任何其他认识的、最为权威、最为重要的知识 ;将科学与直接经验分割开来,以前者排斥后者。在我们生活的当代,这一世界观常常被标识为科学理性。


作者用 “盲点” 来描述这一谬误现象。“盲点”指认识所不能及之处,所谓“视而不见”是也。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因科学研究需要,将观察或感受到的事物加以抽象,进而用科学语言(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概括和刻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远离了人们的直接感受,被看作为独立于人们经验的客观事物,而人们的直接经验被排除在外,“盲点”由此而生。


作者在前几章中分别讨论了“盲点”产生的哲学和科学渊源,然后将审视的目光延伸至经典物理学、量子力学、宇宙学、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学术研究领域。 三位作者分别是天体物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可以说是关于这一题材的极佳组合。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