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本次记者会最受人关注的便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以及短中长期的选择问题,特别是中国央行是否会进一步考虑降准降息。
此外,关于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也是一大问题。
一、重点
1
:什么叫正常的货币政策?
易纲行长在讲话中一再强调几个表述,如“
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的空间
”、“
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
”以及“
再过几年,如果哪个国家,特别是哪个主要经济体还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那么这样的经济体应当是全球经济的亮点,也应该是市场所羡慕的地方
”。
那么什么叫正常的货币政策?
所谓正常的货币政策,是指既不过度宽松也不过度收紧的政策,过度宽松或收紧对经济的冲击均比较大,且不具有可持续性。
例如,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助于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无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复苏;
而过于收紧的货币政策则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且严重扰乱经济金融体系。
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多数经济体在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无效之后,创新推出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启动QE,实施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5年之后,之前实施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体相继采取了过度收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以美国为首,对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冲击,影响了复苏进程。
例如,美国自2013年开始逐步退出QE并于2015年启动加息,欧央行2018年1月起开始逐步降低购债规模,英格兰央行于2017年11月启动加息等等。
二、重点
2
:为什么“中国的基准利率水平比较合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有调整空间”
易纲行长在讲话也提及“目前的利率水平应当是一个适度的利率水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应当说也是为今后的宏观政策调整留有充足的空间”,那么这样说的逻辑和依据在哪里?
(一)中国的基准价格仅略高于美国和中国香港,但显著低于同一类别的其它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