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风险提示
:流动性变化超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经济表现超预期
我们先从短债利率与资金利率的倒挂开始说起。
2023年底短债利率开启快速下行,到2024年一季度末接近资金利率,随后与资金利率长期倒挂,为什么?
市场的最基本逻辑是直接将短债利率和资金利率做对比,往往忽略了成本因素。
银行是债市的最主要参与方,在进行短期限资产配置与比价时,需要综合考虑税收和资本占用等因素,但是鉴于银行内部考核维度往往较为多元,有部门考核利润、有部门更多考核资产,因此我们考虑按照计算资产比价时,按照考虑成本和不考虑成本两种方式计算。
对银行来说,实际收益率(F)=资产原始收益率(A)-税收成本率(B)-资本占用影响(C)-不良率(D)+存款派生收益率(E),其中税收成本率=资产原始收益率(A)×增值税率(a)+(资产原始收益率(A)-负债成本率(c))×所得税率(b),资本占用影响(C)=风险资本权重(d)*资本利润率(e)*资本充足率(f)。
同时边际值得考虑的是,在考虑成本的背景下,不同银行的FTP成本差异也较大,我们选择2024年六大国有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均值作为参照,但是由于部分资产收益率低于该成本,因此这部分资产的所得税成本率都是0,最终得出图3资产比价表。若不考虑成本,我们得出了图4的比价关系。
结合图3和图4,若是不考虑成本,免税的1年期国债综合收益大于资金融出收益;若是考虑到资金成本,则1年期国债综合收益明显低于资金融出收益。
当然,商业银行的考核标准远没有这么简单,不同银行、不同部门、不同账户的考核标准都不一样,例如利润考核、营收考核、国债免税综合收益等,不同银行的资金成本差异也较大,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短债利率长期低于资金利率的原因,远不止于银行视角下的资产性价比,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短债和资金之间倒挂,核心基于债牛环境没有发生变化。
一是“资产荒”逻辑的持续深化。
在23年末政府债冲击结束以及24年政府债发行进度缓慢的背景下,“2023年12月万亿MLF加量补充、24年1月万亿降准资金释放”带动银行负债端逐步修复,而与此同时,“防止资金空转、信贷挤水分、4月打击手工补息、12月规范同业存款”导致银行资产端又相对受限,在此背景下,银行欠配压力加重,短期资金买入具有免税优势的国债。
二是市场对资本利得有更强诉求。
股弱债强的格局延续,叠加利率中枢持续下行,金融机构利润持续承压,无论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考核,都对资本利得有更强诉求,驱动短债利率向下突破资金利率。
三是央行创设买卖国债新工具,市场进一步跟随。
2024年8月,央行创设新工具买卖国债,面对行至低位的债券收益率,资金选择“确定性”,加入短国债购买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