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时独立音乐人的新生势力开始冒头,但依靠电视选秀和播放器的推广渠道却相对单薄,业内媒体又普遍自由散漫,不成气候。邹扬认为市场需要一支「正规军」姿态的音乐新媒体,可以将更多音乐人资讯传递给大众。
内容创业的首要核心还是「创作者」。乐评人朱春龙是邹扬早期的合伙人,在当时那一票儿音乐自媒体中属于领跑者。多数业内人士写的文章都很艰深,但朱春龙的文字浅显易懂,更容易聚合圈外的粉丝。
2014年9月,两人在南京碰到一块儿创造了「摇滚客」,文风基调就像罗永浩,「看起来是个行业老炮儿,但是他又不那么死磕。去看待一些事物的时候,他不会热泪盈眶,会很理性。」
兴趣相投的人总是会迅速聚拢,很快「摇滚客」有了6个人的线上团队。2015年6月,有两位伙伴从线上沉到了线下,加入了邹扬和朱春龙的队伍,「我们开始在线下正式开战了。」那时他们开始寻求融资。
在邹扬的预想中,「媒体」是一个相对低成本,易聚焦的切口。除了广告之外,未来媒体也可能依靠传播优势挖掘产业内更大的价值空间。
转型为创业服务平台的科技媒体「36氪」,覆盖发行制作全产业链的影视媒体「V电影」都是这条路上的「先行者」。
寻求融资时接连的挫败一度让邹扬非常沮丧。2015年8月,前期内部投入的资金已经花完,项目走到了临界点,继续还是放弃?
「当时有个事儿触动了我。」
在边缘摇摆的时期,用户成了邹扬背后的支撑力。媒体的线下活动每个月都会去一个城市找当地的乐队来演出,而每回活动都有三四百人参加,「虽然资本方看不上,用户还是蛮支持我们的,这个事就是有价值的。」几个合伙人也比他预想的坚定,「就是没钱嘛。既然走到一起了,至少得干到最后一颗子弹。」
坚定了方向,邹扬带领团队继续深耕内容。而音乐产业也终于有了走暖的迹象。海洋音乐、摩登天空等巨头动作频频,创业公司如主打票务的「有演出」、做众筹的「乐童音乐」也都相继完成融资。「这时候资本开始慢慢往这边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