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首先,从数据上看,根据统计公报,2024年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1059.4万人,与此同时,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35.7万人。换句话来说,扣除读研究生的部分人口和出国留学的少部分人口,约有8成高校毕业生将步入就业。
在高校和就业强挂钩的背景下,因为个人兴趣与禀赋不同,所以在选择学校、城市和专业上,并不存在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这三个重点因素进行排序。对不少人来说,在高考分数有限的情况下,到一个并不算突出的大学和城市,读一个好专业,或许也算一个好选择。而如果确定在某一个城市工作,则可以把高考志愿的填报重点围绕城市选择。
其次,选择某一城市读大学,可以先理解一下所在地的相对优势,然后选择“借势”。
这个优势不仅仅指的是留在此地工作的地域优势,还有去相关产业实习的优势
。
比如,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突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产业链,如直播和新媒体等,也带来了很多相关实习的机会。在这个城市读大学,不仅能相对更好获得去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习的机会,也有相关衍生产业的不少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且就算是之后要回到家乡或者去其他地方,这一实习经历也能够带来更明确的就业优势。
在记者之前针对读研大学生的采访中,发现一个情况:很多高校学子在选择读本科的时候,往往偏好大城市,但在读研的时候却更多选择家乡省会的大学。这是因为在本科阶段,很多人并没有想好要做什么,而读研时目标更为明确。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如果尚不明确自己将来到底要干什么的时候,选择去产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不仅实习的机会更多,而且相对来说未来可以更好地“换牌”,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都有选择权。
再次是热门专业的问题,在高考时“热门专业”往往等于“高薪专业”,但也有很多人发现,曾经在报考时的“热门”,毕业时却变成“冷门”。事实上,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存在一个供需关系的问题。如果想要拿到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高的薪水,一定意味着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更加供小于求。但是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一个产业内部也存在前端、中端和后端的问题,如果产业已经发展到后端应用阶段,那么前端的人才需求量或许已经饱和,并不能一概而论。因此,
不要被现在的“高薪”迷惑,也不要被“网红专业”所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