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
微国美,微距离,欢迎订阅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微观国美,私享平台,以小见大,汇聚思想,将学术家族的艺术笔记,近距离地推送到您的掌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

思享|全山石:扎根传统 探索创新——菲钦的艺术人生

中国美术学院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9-10-25 14: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881年11月26日,尼古拉•菲钦诞生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畔一个繁荣的古城——喀山的一个细木镀金雕刻作坊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工匠,母亲是当地一个建筑包工头的女儿。从儿童时代开始,菲钦就跟着父亲学习绘画和雕刻。正是童年时代的这种经历,培养了他质朴、直接的艺术美感,使得菲钦一生都保留了对“手艺”这个词语的敬意,后来他本人将之称为:“手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可以终生受益的。


整个童年时代,菲钦沐浴在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中,肥沃的生活土壤成为他今后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12岁那年,菲钦的父母离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快乐的少年时代戛然而止。菲钦独自留在喀山,过着几乎完全放任自流的生活。在一个偶然的时候,喀山美术学校的校长贝尔科维奇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于是,1895年,13岁的菲钦进入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分校——喀山美术学校学习,从此他的人生道路改变了。这段时间的学习对菲钦来说至关重要,为他今后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喀山美术学校里,菲钦如鱼得水,进步很快,成绩优异。遗憾的是那个时期的作品未能保留下来,但这已经引起当时评论家的注意:“青年学生菲钦的作品《耶稣》和两幅风景画,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大胆、丰富,尚未干透的每一笔色彩都透露出勇于创新的天赋。第一幅画的构思尤其深刻、独特。”(注1)
美院时期
时间过得很快,6年后,1900年,19岁的菲钦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转入圣•彼得堡俄罗斯美术研究院所属的高等美术学院(即当今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通过了转入教授工作室的必修课,受到学院艺术委员会的表扬,并获得奖学金。他选择了当时最著名的列宾工作室学习,同窗学习的还有布罗茨基、格列科夫、萨维诺夫等后来都闻名遐迩的俄罗斯和苏联时期著名的画家。


列宾工作室原来是由画家玛利亚温(Philip  Maliavin)主持,玛利亚温的艺术风格和他的粗犷、刚健、有力的运笔技巧影响了许多学生。菲钦来到这个工作室时,工作室当时已由列宾主持,但菲钦在技法上显然受玛利亚温的影响较大。当然菲钦对自己的老师列宾也非常尊重,并对列宾的天赋 作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而在艺术上他始终有自己的主张。因此,菲钦在选择题材和构思方面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他喜欢从日常生活中直接取材,追求自然和真实,摒弃臆造和过分突出画面结构的做法。在色调方面,他注重色彩的和谐、纯正和鲜明,探索与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不同的一种表现手法,着重带装饰意味、结构独特、能充分发挥油画特有性能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

可以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鼓舞了菲钦的探索创新,也体现了菲钦艺术的才能和自信。在美术学院最后的两年时间里,菲钦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年轻的菲钦开始显露出他非凡的才能。菲钦既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油画技法作画,也没有遵循列宾对他的期望往历史画方面发展,而是选择了肖像画和风俗题材的创作,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题材。他多次到俄罗斯北部车累米斯、摩尔涅瓦和楚瓦什等部落里体验生活,在车累米斯人那里找创作题材。他的第一幅大型风俗画创作《车累米斯人的婚礼》(亦称《赢得新娘》),就是描绘俄罗斯农民的社会风俗题材的风俗画创作。画面的中心是一个满面笑容的圆胖的媒人伴着穿洁白衣服的新娘,画面中全村人的目光都注视着新娘;背景是村落的一部分景色,宁静甜美,又粗犷神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情调。这幅画后来送到慕尼黑国际展览会,获得金奖,为菲钦首次赢得了国际声誉。
《车累米斯人的婚礼》(油画)


在肖像画方面,菲钦也开始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他于1908年完成了《无名女郎》肖像画,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作品由准确的造型、潇洒的笔触、微妙的色彩以及精巧的画面构成,把肖像主人公聪明、冷漠、傲慢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肖像画画在一张旧的画布上,暗淡的色层透过底色的表面,使色彩具有一种特别复杂的结构。旧画布会有些神秘 感,出乎意料地把原来的色彩隐现在新的色层下,产生意外的色彩重叠和色层交错的视觉效果。菲钦在肖像画中对手的描绘极其慎重、尽心。他十分关注面部与手部表现力的吻合,因为对手部的刻画可以揭示模特儿面部难以察觉的个性特征。这幅《无名女郎》于1909年在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使菲钦又一次在国际上获得荣誉。
接着,在1909年菲钦完成了一幅大型的风俗画创作,这是他在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这是最能代表他这一时期绘画风格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是一幅巨幅油画,表现初秋一群阿尔扎马斯附近普希卡村的妇女们,在卷心菜收割的季节里,正忙着收割和腌制卷心菜的欢快劳动情景,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这里有健壮的农妇,也有年轻的姑娘,也有年迈的大娘,其中还有孩子和互相打趣的老汉。他们正在共享收获的喜悦。欢乐的情绪把整个画面中众多的人物联结在一起,显得劳动格外轻松愉快。画面上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富有个性特征。饱满的构图、浓重的色彩、奔放的笔触以及虚实的变化、特殊的肌理效果,使整幅作品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这幅作品,画幅很大,为使整幅画面没有反光,从各个不同角度观赏油画都能清晰地看到画面的色彩、造型和笔触,菲钦采用了粘稠的酪蛋白底子的画布,目的是使油画表面不发光,即使用刮刀随意大面积地涂抹,画面的表面也不会出现发亮的斑点。这种技巧菲钦是从意大利的蛋彩画中得到的启示。
《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油画)


在《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中,菲钦充分发挥油画特有的性能和表现技巧,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他用宽大的画笔,运笔奔放流畅:有时强劲有力地厚堆颜色;有时则轻轻掠过画面,留出底层色彩,使上下层次变化柔和,色彩丰富;有时用刮刀作画;有时直接用手指代笔。这样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甚至有些不择手段。在大面积褐灰色基调的基础上,用同类色变化的手法使色彩统一又细腻,待色块干透后再加上小面积的装饰色彩,这些小点点的色彩面积虽小,但响亮、饱和,它使冷暖对比、明暗对照更加强烈鲜明,整幅画面的色彩也显得格外活跃诱人,好似一部色彩交响曲。《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答辩会上得到所有评委的一致好评,并使菲钦获得“艺术家”的称号,赢得了罗马奖,外加2000卢布的旅行奖学金和出国考察的机会。


毕业后,1910年春天,菲钦前往意大利、德国、奥地利以及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城市进行考察。欧洲之行给他启发很大。但菲钦并不追随和模仿任何一家,他只吸取新思想和新技法的基本原理。他既吸取了印象主义的经验,调色板变得明快起来,充分显示出光和色在画面上的闪耀,但又不同于印象主义者 ,保持严谨的造型和笔触的变化以及对人物内在性格特征的刻画,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


1910年秋天,菲钦回国后不久就回到家乡喀山任教,从此一边进行创作,一边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充实又宁静的状态一直持续了整整14个年头,也是他创作最为丰盈的一个时期。


喀山时期
菲钦在美术学校任教期间,曾担任工作室的主持人、教务长及美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在每个位置上,他都尽职尽责。在教学中 ,他主张直观、示范教学法,重视造型基础的训练,重视写生,注重对学生创作才能的培养。他的学生还能充满感情地回忆起菲钦独特的作画方法:往往在晚上将锌白挤到吸油的纸上,这样能在第二天可以用更稠的颜色作画,有利于塑造,也有利于油画颜料本身质感的体现。在调色板上,他喜爱用尽可能少的颜色品种,他说过:“颜色的种类越少,头脑中能运用的智慧养料就越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